王威

摘要 ?東漢是中國歷史上自然災害高發期之一,歷來是自然災害史研究的熱點。目前學界關于東漢自然災害史的研究集中在史料的搜集與整理、災次及時空特征、災害成因、災害思想、災害影響、荒政措施等方面。區域災害史和單一災種的研究是東漢自然災害史研究的特點,今后應結合研究動態,逐步彌補已有研究的空白與不足。
關鍵詞 東漢;自然災害史;區域災害史;單一災種
中圖分類號:X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19)02-053-04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2.022
Abstract Eastern Han Dynasty is one of the high incidences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has always been valued by academic community.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Eastern Han Dynasty focuses on collection and coll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characteristics, time and space, causes, thoughts, influences and relief policy of disasters. The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regional disasters and single disaster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future, it should make up for the existing gaps and deficiencies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trends.
Key words ? Eastern Han Dynasty; History of natural disasters; history of regional disasters; single disaster
有學者認為,中國歷史幾乎就是一部饑荒史,而自然災害是導致饑荒的主要動因之一,因此對自然災害史的研究有助于對古代饑荒史的總體把握。東漢是中國歷史上自然災害高發期之一,歷來為學界所重視。目前學界關于東漢自然災害史的研究集中在史料的搜集與整理、災次及時空特征、災害成因、災害思想、災害影響、荒政措施等方面。該文對研究現狀進行綜述,并總結其特點和不足,以期推動東漢自然災害史研究的深入和完善。
1 災害史料整理
自然災害史的研究目的是為了發現其發生規律,因此搜集整理文獻中的有關記載,成為災害史研究的首要工作。
早在20世紀30年代,陳高傭等人編撰的《中國歷代天災人禍表》[1]中就對東漢時期自然災害的災情、發生時間、發生區域進行了一定的收集整理。同時代對東漢自然災害進行研究的重要著作還有鄧拓的《中國救荒史》[2]和王龍章的《中國歷代災況與賑濟政策》[3]。
除了著書之外,一些通史性的資料匯編中也涉及到東漢自然災害史料的整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國歷代自然災害及歷代盛世農業政策資料》[4],該書以大事記的形式收集了自漢代至清代自然災害方面的有關資料,并將災害進行了分類,分列于各年表之下,是一部較為詳實的災害資料的匯編,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另有傅筑夫與王毓瑚主編的《中國經濟史資料(秦漢三國編)》[5]、宋正海主編的《中國古代重大自然災害和異常年表總集》[6]、馬宗晉主編的《中國重大自然災害及減災對策》[7]、張波主編的《中國農業自然災害史料集》[8]等,也對史書中關于東漢自然災害的史料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整理和搜集。
此外,還有一些就某種災害進行專門輯錄之后匯編而成的史料,如謝毓壽與蔡美彪主編的《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匯編》[9]、駱承政與樂嘉祥主編的《中國大洪水——災害性洪水述要》[10],其中對東漢自然災害的記述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 災次及時空特征研究
廣大災害史研究者通過對浩繁史籍的搜集整理,對東漢自然災害的次數進行了統計(表1)。從中可以看出:①不同學者統計的災害次數差異較大。以洪澇為例,劉太祥統計的發生次數為49次,袁祖亮統計為75次,兩者相差26次;有關干旱的次數統計更是如此,溫樂平統計的發生次數為27次,袁祖亮為77次,兩者相差50次,差異過大;發生次數較少的霜凍,楊振紅統計的發生次數為3次,袁祖亮統計為18次,看似差異不大,但是因為基數較少,這種差異也是非常驚人的。②表1中學者姓名是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的,從大趨勢來看,同一類災害,年代越靠后的學者統計的次數比之前的學者多,筆者推測是隨著史料的發掘,原先存在疑問的災害被陸續證實,因此被計入正式的災害。
在數據統計的基礎上,學者們進行了關于東漢自然災害時空分布特征的研究。卜風賢指出東漢各種自然災害在空間分布方面存在嚴重的不平衡性,山東黃淮海地區、山西秦嶺以北、太行山以西、長城以南、賀蘭山—龍門山以東的地區是重災區[18],這一觀點很具有代表性。劉春雨著重探討了東漢時期自然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征,指出各種自然災害基本都是發生在今河南、山東、河北、安徽、陜西、山西、江蘇北部以及湖北北部[19]。此外,王錚等人的《中國自然災害的空間分布特征》[20]、王晟哲的《中國自然災害的空間特征研究》[21]也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探討東漢自然災害時空分布特征的文獻,主要集中在對蝗災的研究。如施和金根據史料記錄,對歷史上各階段的蝗災發生地區進行了統計,發現東漢蝗災主要發生在今河南、河北、陜西、甘肅和山東境內[22]。陸人驥認為夏秋季節是蝗災的高發期,今河南、山東、河北、陜西是蝗災的高發地區[23]。官德祥對兩漢時期煌災的時間、空間分布分別進行了統計和分析,討論了蝗災的發生規律[24]。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災害史研究者編制了《中國氣候災害分布圖集》[25]、《中國自然災害系統地圖集》[26]、《中國重大自然災害與社會圖集》[27]等多種災害地圖,在某種程度上為東漢自然災害地域分布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資料。
3 災害成因研究
關于東漢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研究主要集中在氣候變遷、天象變化、人與自然的互動關系等幾個方面。
(1)自然災害與氣候變遷的關系
一般認為氣候寒冷期是各種自然災害的高發期,而根據學者們的研究,東漢正處于氣候寒冷期。如竺可禎認為中國歷史上存在4個冷期和4個暖期的交替變化,東漢正處于第2個寒期的前期,中國氣候正變得日趨寒冷[28]。王子今從節氣、竹豆、小麥種植、民族遷徙等方面論證了東漢處于氣候轉寒期,東漢晚期氣候急劇轉至極冷[29]。卜風賢認為周秦兩漢時期中國氣候經歷了一次由暖而寒的大轉變,特別是公元前50年代至公元70年代變化明顯[30]。陳業新的研究更加深入,在認同卜風賢觀點的基礎上,認為西漢略冷,東漢稍暖,但期間有多次波動,東漢末年氣候急劇轉冷[31]。另外,陳玉瓊的《氣候對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32]、王錚等人的《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兼論人地關系》[33]也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2)自然災害與天文運動的關系
高建國認為兩漢時期太陽活動極度衰弱,各種災害相繼發生,其中東漢屬于太陽黑子出現極小期,氣候狀況惡化,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34-35]。欒巨慶對行星與氣候變化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研究[36]。胡火金探討了歲星運行對災害的影響[37]。
(3)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這類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態環境方面。王子今對秦漢時期的氣候變遷、水資源以及生態環境變化進行了詳細的剖析,從水資源、動植物分布等多個方面探討了秦漢時期的生態環境狀況及其對災害的影響[38]。譚其驤認為東漢以后黃河長期安流的根本原因是中游地區退耕還牧[39]。儲茂東的研究進一步確證了譚其驤的觀點[40]。陳業新認為人類對森林資源無節制的破壞是誘發洪澇、干旱等災害的主要原因[41]。需要指出的是,政治腐敗、戰爭等雖然不是自然災害發生的直接原因,但也會加劇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甚至誘發自然災害。
4 災害思想研究
關于東漢自然災害思想方面的研究,學界多將其與災異思想聯系起來加以分析。多名研究思想史的學者在著作中都有提及,如劉厚琴在《儒學與漢代的自然保護及抗災救荒》一書中專門開辟一章對此進行了探討[42]。孫筱在《兩漢經學與社會》中認為祥瑞與災異是經學限制君權的重要方法[43]。
楊世文認為災異思想在漢代與儒學相結合,使得“災異天譴說”成為漢代的政治語言,制約著統治者的災害救濟行為[44]。謝仲禮認為東漢是災害多發時期,朝廷在面對災害時采取了務實和務虛2種措施,同時災害發生及賑災成為朝臣與外戚、宦官斗爭的重要武器[45]。黃樸民考察了何休的《春秋公羊傳解詁》中的災異思想,作出了詳細而深入的解讀[46]。王保頂指出,災異觀是漢代政治的重要內容,在政治實踐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和影響[47]。
此外,《兩漢魏晉南北朝的災異政策》[48]、《試論西漢災異譴告理論的積極意義》[49]、《災異譴告與漢儒說詩》[50]、《論漢墓畫像中的災異現象》[51]等文獻,也對兩漢的災異思想進行了一定的探討。
5 災害影響研究
自然災害對東漢王朝的影響是深刻而全面的。自然災害對小農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一個比較突出的表現就是流民問題。孫如琦將東漢時期的流民分為5類,分別是因自然災害流動、由苛政處向寬政處流動、由統治嚴密處向統治薄弱處流動、由內地向周邊少數民族地區流動、由邊境向內地流動[52]。李偉、雍際春從流民問題的產生及其特點、流民的安置政策、流民問題的社會影響3個方面較為全面地論述了兩漢時期的流民問題[53]。王子今論述了自然災害對東漢流民政策的深刻影響[54]。
自然災害對東漢經濟也帶來了很大的消極影響。陳業新將其歸納為3個方面:①對小農經濟的打擊;②對國家財政經濟的制約,以致東漢經濟發展出現反復波動;③對東漢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消極的平衡作用[55]。
自然災害對東漢政治、文化及社會思潮也有著深刻的影響。楊振紅分析了災害對兩漢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影響[12]。于振波主要分析了在“天人感應”的思想意識下,災異思想對漢代宰相的影響[56]。丁光勛探討了兩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體制與自然災害發生的關系[57]。吳青和趙夏竹都認為自然災害對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災害的爆發不僅造成社會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還對人們的心理以及社會文化的價值取向產生了深刻影響,東漢中后期,隨著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社會風氣也逐漸由積極進取轉向迷惘頹廢[58-59]。
6 荒政研究
東漢政府積極實施荒政來補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學界主要從荒政措施、荒政影響等方面開展研究。
(1)荒政措施
王文濤重點從社會保障角度對秦漢自然災害與應對措施進行了詳盡的考察[15]。劉太祥總結了東漢的防災賑災措施,包括興修水利、賑濟災民、減輕農民負擔、改革政事等[11]。趙沛著重論述了東漢時期政府救災備荒的政策與具體措施[60]。溫樂平分析了兩漢自然災害的特點及影響,并對救災措施進行了總結和評價[13]。張文華、胡謙概述了漢代的救荒對策,主要包括災前預防、災時抗御、災時賑濟和災后補救恢復4個環節[61]。此外,《兩漢荒政初探》[62]、《略論兩漢時期的社會救濟措施》[63]、《兩漢時期抗御自然災害措施初探》[64]等著作對此也有論述。
部分學者別出心裁,從不同角度考察了荒政措施,富有新意。如林興龍將視角集中于抗災救災的官員群體[65]。王子今考察了兩漢時期的救荒運輸[66]。段偉對前人較為忽視而在漢代甚為流行的禳災制度給予了重點關注,將禳災制度分為文化禳災和政治禳災,并對這2種禳災制度的淵源、意義、影響進行了詳細的論述[16]。
(2)荒政影響
王文素主要考察了荒政對東漢政府財政收入的影響[67]。王剛從西漢荒政角度考察了當時的抑商問題,認為西漢荒政與抑商政策在時間與力度上有相當的對應關系[68]。劉少虎認為兩漢荒政對整個漢代乃至中國古代文化都產生了深刻影響[69]。
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學者對荒政的特點、弊端、建設原因等進行了探討。陳業新認為兩漢荒政具有制度化和法律化、實施的程序化、經學印跡突出、措施掣肘于財政經濟狀況、效果受吏治狀況制約等特點,漢代政府救災舉措值得肯定,但存在賑濟標準較低、救災措施施行受政府財政狀況制約、偏重統治階級利益、救荒多為被動之舉等弊端[70-71]。劉少虎認為以經治國的統治思想、以孝治天下的倫理原則以及環保意識和生命意識的崛起,是漢代統治者重視荒政建設的主要原因[72]。
7 研究特點和不足
目前東漢自然災害史研究主要集中于2個方面:①對區域災害史的研究。袁林的《西北災荒史》是一部區域性質的災害通史,按災害類別對各個時期西北地區災害的史料進行了統計匯編,論述了西北地區各類災害發生的特征、歷史災況和應對策略[73]。王文濤對東漢時期洛陽地區的災害發生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指出洛陽地區災害文獻記載較多主要是由于其都城的政治地位[74]。尹均科等人對各個歷史時期北京的救災措施進行了總結[75]。②對單一災害的研究。部分學者專門就某一災害進行了深入探討,王子今認為漢代的“海溢”歷史紀錄大約有7次,明確由海底地震引發的有4次,其中東漢發生了2次[76]。王子今還考察了漢晉時期的瘴氣對社會的影響[77]。張劍光根據文獻記載統計了漢代疫災次數,概括了其發生特點、發生原因和政府抗疫救災的措施[78]。王文濤認為兩漢時期的疫病往往在自然災害后流行,疫病次數的多少、流行時間的長短和疫情的大小,與國家控制疫情的能力有極大的關系[79]。趙夏竹探討了疫病對漢末三國社會及文學的影響[59]。甄盡忠認為兩漢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地震多發期,頻繁的地震與相伴而來的次生災害給廣大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的損失[80]。陳業新對漢代政府對地震所采取的具體救災措施進行了詳細的論述[71]。對區域災害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不同區域災害之間的差異性,而對單一災種的研究能夠凸顯不同災種之間的特點,均為后續的綜合性研究奠定了基礎。
盡管學界對于東漢災害史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①學者大都將兩漢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研究,缺少分段的具體研究,對東漢時期自然災害進行專門研究的論著還未出現。②對救荒活動的成效往往褒揚和肯定過多,對救荒不當的教訓關注不夠。③一些成果并沒有突破鄧拓《中國救荒史》中所確立的研究框架。④缺乏內在的有機聯系,縱向與橫向的比較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災害史這一學科與社會史及其他自然學科都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因此有必要從與社會學、人類學、災害學、環境科學、氣候學等學科結合的角度推進東漢自然災害史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陳高傭.中國歷代天災人禍表[M].上海:上海書店,1939.
[2] 鄧拓.中國救荒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3] 王龍章.中國歷代災況與賑濟政策[M].重慶:獨立出版社,1942.
[4]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資料編纂組.中國歷代自然災害及歷代盛世農業政策資料[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8.
[5] 傅筑夫,王毓瑚.中國經濟史資料(秦漢三國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6] 宋正海.中國古代重大自然災害和異常年表總集[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2.
[7] 馬宗晉.中國重大自然災害及減災對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8] 張波.中國農業自然災害史料集[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9] 謝毓壽,蔡美彪.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匯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10] 駱承政,樂嘉祥.中國大洪水──災害性洪水述要[M].北京:中國書店,1996.
[11] 劉太祥.東漢防災賑災措施[J].南都學壇,1994(1):22-28.
[12] 楊振紅.漢代自然災害初探[J].中國史研究,1999(4):48-59.
[13] 溫樂平.漢代自然災害與政府的救災舉措[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1(2):78-83.
[14] 陳業新.災害與兩漢社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5] 王文濤.秦漢社會保障研究──論以災害救助為中心的考察[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6] 段偉.禳災與減災:秦漢社會自然災害應對制度的形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8.
[17] 袁祖亮,焦培民,劉春雨,等.中國災害通史:秦漢卷[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9.
[18] 卜風賢.周秦兩漢時期農業災害時空分布研究[J].地理科學,2002(4):463-467.
[19] 劉春雨.東漢自然災害時空分布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05.
[20] 王錚,張丕遠,劉嘯雷.中國自然災害的空間分布特征[J].地理學報,1995(3):248-255.
[21] 王晟哲.中國自然災害的空間特征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6(6):68-77,127. [22] 施和金.論中國歷史上的蝗災及其社會影響[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148-154.
[23] 陸人驥.中國歷代蝗災的初步研究──開明版《二十五史》中蝗災記錄的分析[J].農業考古,1986(1):311-316,324.
[24] 官德祥.兩漢時期蝗災述論[J].中國農史,2001(3):8-15.
[25]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國家計劃委員會,等.中國氣候災害分布圖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
[26] 史培軍.中國自然災害系統地圖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7] 科技部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災害綜合研究組.中國重大自然災害與社會圖集[M].廣東:廣東科技出版社,2004.
[28]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J].考古學報,1972(1):15-38.
[29] 王子今.秦漢時期氣候變遷的歷史學考察[J].歷史研究,1995(2):3-19.
[30] 卜鳳賢.周秦兩漢時期農業災害致災原因初探[J].農業考古,2002(1):290-294.
[31] 陳業新.兩漢時期氣候狀況的歷史學再考察[J].歷史研究,2002(4):76-95,190.
[32] 陳玉瓊.氣候對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J].大自然探索,1988(3):95-100.
[33] 王錚,張丕遠,周清波.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兼論人地關系[J].地理學報,1996(4):329-339.
[34] 高建國,宋正海.歷史自然學進展[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
[35] 高建國.災害學概說[J].農業考古,1986(1):281-297.
[36] 欒巨慶.行星與長期天氣預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
[37] 胡火金.中國古代歲星紀年與旱澇周期試探[J].中國農史,1999(1):78-85.
[38] 王子今.秦漢時期生態環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9] 譚其驤.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后會出現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從歷史上論證黃河中游的土地合理利用是消弭下游水害的決定性因素[J].學術月刊,1962(2):23-35.
[40] 儲茂東.秦漢時期黃土高原土地利用與黃河水災關系及其對水災的治理[J].佛山大學學報,1995(4):91-95.
[41] 陳業新.兩漢時期災害發生的社會原因[J].社會科學輯刊,2002(2):110-115.
[42] 劉厚琴.儒學與漢代社會[M].濟南:齊魯書社,2002.
[43] 孫筱.兩漢經學與社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44] 楊世文.漢代災異學說與儒家君道論[J].中國社會科學,1991(3):119-126.
[45] 謝仲禮.東漢時期的災異與朝政[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報,2002(2):76-80,111.
[46] 黃樸民.何休陰陽災異思想析論[J].中國史研究,1999(1):36-45.
[47] 王保頂.漢代災異觀略論[J].學術月刊,1997(5):104-108.
[48] 井上幸紀.兩漢魏晉南北朝的災異政策[J].南京師專學報,2000(1):32-37.
[49] 王勇.試論西漢災異譴告理論的積極意義[J].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6):48-52.
[50] 王煥然.災異譴告與漢儒說詩[J].南都學壇,2000(4):6-8.
[51] 楊孝軍.論漢墓畫像中的災異現象[J].東南文化,2005(3):37-42.
[52] 孫如琦.東漢的流民和豪族[J].浙江學刊,1993(3):104-109.
[53] 李偉,雍際春.兩漢流民問題初探[J].蘭州大學學報,2001(1):19-25.
[54] 王子今.兩漢流民運動及政府對策的得失[J].戰略與管理,1994(3):110-114.
[55] 陳業新.兩漢時期的災害及對經濟影響的分析[J].江海學刊,2002(5):158-163.
[56] 于振波.漢代“天人感應”思想對宰相制度的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4(6):69-75.
[57] 丁光勛.兩漢時期的災荒與荒政[J].歷史教學問題,1993(3):17-21.
[58] 吳青.災異與漢代社會[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3):39-45.
[59] 趙夏竹.漢末三國時代的疾疫、社會與文學[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1(3):101-105.
[60] 趙沛.試論東漢的賑災政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1-4.
[61] 張文華,胡謙.漢代救荒對策論略[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107-109.
[62] 陳業新.兩漢荒政初探[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1):22-26.
[63] 張艷玲,孫占宇.略論兩漢時期的社會救濟措施[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29(10):93-98.
[64] 李輝.兩漢時期抗御自然災害措施初探[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4(9):42-44. [65] 林興龍.關于漢代社會救濟的若干問題[D].廈門:廈門大學,2008.
[66] 王子今.兩漢救荒運輸略論[J].中國史研究,1993(3):14-23.
[67] 王文素.中國古代社會保障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
[68] 王剛.西漢荒政與抑商[J].中州學刊,2000(5):134-138.
[69] 劉少虎.論兩漢荒政的文化效應[J].益陽師專學報,2001(1):56-59.
[70] 陳業新.兩漢荒政特點探析[J].史學月刊,2002(8):39-43.
[71] 陳業新.地震與漢代荒政[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3):92-95.
[72] 劉少虎.兩漢荒政建設原因析[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0(6):32-36.
[73] 袁林.西北災荒史[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
[74] 王文濤.東漢洛陽災害記載的社會史考察[J].中國史研究,2010(1):51-70.
[75] 尹鈞科,于德源,吳文濤.北京歷史自然災害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
[76] 王子今.漢代“海溢”災害[J].史學月刊,2005(7):26-30.
[77] 王子今.漢晉時代的“瘴氣之害”[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6(3):5-13.
[78] 張劍光,鄒國慰.略論兩漢疫情的特點和救災措施[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4):13-19.
[79] 王文濤.漢代的疫病及其流行特點[J].史學月刊,2006(11):25-30.
[80] 甄盡忠.論兩漢時期的地震與賑濟[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114-118.
責任編輯:李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