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鄉村治理中,農村區域發展的現實狀況為“鄉政村治”,面對農村發展非均衡的現實狀況,轉變長期以來一成不變的思維定式,采取因地制宜的發展方式,根據不同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堅持國家統一領導的政策方針,引導鄉村治理發展為民主治理、自主治理,將“鄉政村治”的模式轉變為“鄉村自治”的模式。
關鍵詞:農村區域;鄉村自治;社會發展;因地制宜
農村區域發展中,雖提倡鄉村自治政策,卻因種種原因,一直實施的是鄉政村治的的政策。在農村治理過程中,要正視不同區域發展不平衡現實狀況,適應省經濟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發展方向,響應國家統一號召。根據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引導農村治理向民主管理的方向發展,逐步將農村治理問題發展為鄉村自治模式。
1 我國目前農村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1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對鄉村治理產生的影響。經濟的增長和發展是鄉村治理的關鍵。一般來說,東部地區的經濟狀況較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狀況來說,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較為迅速,主要是因為有大量的外來資本和外來勞動力的不斷涌入,所以,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很快就進入了城鎮化、工業化和現代化。而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很大的原因是國家政策和地理區域等因素的影響,外來資本和外來勞動力大量缺失,給當地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大的阻力,造成了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由于東部地區經濟增長過快,經濟發展水平也發展迅猛,這就為鄉村治理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良好的經濟基礎,可以為村民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和優渥的福利條件;同時,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在一定程度上,很難為村民提供必要的公共設施服務和經濟福利。而中西部地區,由于勞動力的大量流失,也阻礙了當地經濟水平的發展,對經濟發展呈消極影響。
1.2農村地區非均衡的發展對鄉村基層民主治理產生的重大影響。我國中西部的農村經濟發展比較緩慢,中西部農村的經濟發展狀況仍然停留在傳統農業社會,鄉土性和封閉性風氣比較明顯。改革開放以后,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中西部地區的有效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和素質較高的高學歷勞動力,因經濟原因,大量流出,隨著勞動力的流出,農業生產發展也相對緩慢,鄉村治理資源的流失,就使農村區域發展中的鄉村治理出現了“弱勢化”的發展模式。而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較快,農村已經基本實現由現代農業向現代工業的轉型,實現了現代性和開放性的特點,鄉土性風氣也逐漸被代替,村民和村干部行為能力也有明顯的提高,也對鄉村治理的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促進作用。總而言之,東部地區村民和村干部較于中西部地區村民和村干部,民主意識更強,經濟自由度相對更大。鄉村治理資源的豐富,促進了經濟發展的不斷強大。
1.3東中西部農村地區非均衡發展對鄉村的社會轉型和社會結構產生了重大影響。目前,伴隨著我國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農村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農村人口流動性增強,加速了鄉村的社會轉型;②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國家政策的調整,逐步放寬對農村人口流動的限制,有力地促進了農村人口在城鄉、地區之間的流動;③ 東中西部地區農村發展的不平衡,對鄉村治理的治理資源、基層民主建設和社會結構等產生了重大影響,這必然要求改革現行的鄉村治理方式和結構。
2 非均衡發展下鄉村自治的治理結構改革
由于農村區域經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相對也出現了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改革鄉村治理等治理結構,促進了政府和人民群眾自治的良性運行。而實現政府和人民群眾的自治良性運行的紐帶主要是公共服務。鄉村治理結構的改革方向引導著鄉村治理不斷走向民主治理和自主治理的發展方向,潛移默化地使“鄉政村治”的治理方式變革為“鄉村自治”模式。
鄉村治理的主體為鄉鎮黨委、政府和村委會以及村民個體。目前,鄉村治理缺乏充足的治理資源,能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能力也相對較弱,鄉村治理的績效也不盡如人意。同時,各種鄉村企業組織的發展,也在鄉村治理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提高鄉村治理的效率,改善鄉村治理的績效,就是鄉村治理改革的發展方向。
順應我國時代的發展,鄉村治理過程中,應采用“多中心”的治理模式,在民主、法制的時代模式發展下,集合多種社會力量,加強鄉村基層的民主自治建設,實行民主自治的發展模式,為鄉村社區的實際發展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在鄉村治理改革中,要改變農村組織能力的低下,不斷優化鄉村社會組織結構,促進農村組織的快速發展。農民組織的快速發展可以有效抗拒市場風險,維護自身權益,維護農民利益,推動基層民主運動的有效發展。
由農村地區發展是不平衡的,因而對東中西部的農村治理也應該有所區別。對于中西部地區的農村,由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勞動力———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嚴重,農業社會的特征明顯,大部分鄉村處于“弱治理”的狀況,就應該努力培育民間治理能力,優化農村社會組織結構,扶持農民組織的發育,建立政府與鄉村社會的服務與被服務的新型關系,以服務的理念革新基層政府運作模式,讓多種社會力量參與鄉村社會的治理,讓這些主體在平等合作的基礎上協同共治;對于東部地區的農村,由于經濟發展較快,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水平較高,工業企業較多,外來勞動力也較多等特點,在鄉村治理中,就應該允許這些企業和外來人口成為鄉村治理的主體,保證他們享有與當地人口同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讓這些工業企業和外來勞動力參與鄉村治理,以實現東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留住外來資本和勞動力,形成“政府與社會力量通過面對面的合作方式組成的網狀管理系統”,并通過對話建立合作關系來實現鄉村治理的目標。
3 結語
總而言之,鄉村治理的改革必須重視農村發展的不平衡和基層社會的發展狀況,只有采取因地制宜的發展策略,提前制定預備方案,以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發揮各種資源力量進行合作治理,開創符合各地實際情況的鄉村治理之道。
參考文獻
[1]李曉.法治中國進程中的鄉村治理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7.
[2]楊雅棋,竇薇,欒孟洋,等.農村區域發展中的鄉村自治問題分析[J].China’s Foreign Trade,2010,(12):114.
作者簡介:
吳雙,江蘇省清江中學高三(12)班,2001年7月9日,男,漢族,家庭住址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趙集鎮溝北村1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