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穎
摘 要:措美拉瓊金(銻)礦礦區范圍比較大,并且自然環境也存在一定的復雜性,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才能保證金礦開采的效率和質量。金礦床的地質特征和礦床成因,制定金礦開采方案的主要依據。通過對金礦床的礦體特征和礦產成因進行分析,可為措美拉瓊金(銻)礦的挖挖掘開采提供參考。
關鍵詞:措美拉瓊;金(銻)礦礦區;礦體特征;礦床成因
0 引言
金(銻)礦開采是我國礦物開采工程的主要組成部分,就措美拉瓊金(銻)礦礦區而言,范圍比較大,在進行地質特征和成礦成因分析時,需要應用到多種先進的地質勘探技術,才能為措美拉瓊金(銻)礦礦區的礦體特征及礦床成因的分析奠定堅實基礎。不同地區周圍地質條件存在較大差異,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才能清楚掌握礦區地質特征,并對礦床成因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
1 區域地質
該區屬喜馬拉雅地層區之康馬~隆子地層分區,區域上的地層除震旦系~泥盆系缺失外,其余地層均有發育,但以上三疊統~白堊系分布最廣,其它地層分布零星。區域地質圖如圖1所示:
從圖1中可以看出,區內線、環形構造均十分發育。線性構造按其走向有近東西向、近南北向和北東、北西向。近東西向線性構造在區內集中分布,形成巨型構造帶。結合地貌、地層和構造特征分析應屬韌性剪切帶,該構造帶控制著區內Au、Sb化探異常的分布。北東、北西向線性構造則以脆性剪切為主。近南北向線性構造一般為張性斷裂,形成時代晚,常切錯其它線性構造,地貌上常形成塹壘式盆山構造。以上幾組線性構造在區內相互交切和疊加,在多組線性構造的交切疊加部位,礦化蝕變信息增強,對應化探異常十分發育,顯示為成礦的有利部位。
2 礦體特征
區內已揭露的金(銻)礦體共3個,均賦存于斷層的破碎帶內,斷層兩盤巖性均為陸熱組鈣質板巖,礦體形態、產狀、厚度等完全受裂隙破碎帶發育程度所控制。礦區四3體礦化強度相對較為富集,礦區內所圈定的3個礦體Au單工程品位在1.04~74.55g/t,平均13.31g/t;Sb單工程品位在0.50%~13.77%,平均2.72%。這三個礦體編號為Ⅰ、Ⅱ、Ⅲ。
2.1Ⅰ礦體特征
Ⅰ礦體位于措美拉瓊金(銻)礦礦區的西南側,受到F1斷層的影響,存在于斷層破裂帶中,礦體厚度主要在1.35~1.56m之間,主要呈現似層站,平面出露長度約120m,中深部經PD1揭露,其厚度在1.32~2.30m之間。礦石結果圖如圖2所示:
根據地質勘探報告顯示,該礦體的內部結構為比較單一礦層,頂部和底板為陸熱組地層的鈣質板巖。Ⅰ礦體包含的礦物成分有:自然金、輝銻礦、褐鐵礦、白鐵礦等金屬礦物,以及石英、方解石、白云母等脈石礦物。在地表中金的品位在1.22~21.13g/t之間,銻的品位為0.52%~4.65%之間。深部結構中金的品位在1.16~45.92g/t之間,銻的品位在0.51%~9.62%之間,從這兩組數據中可以看出,隨著深度的增加,金和銻的品位逐步提升,通過資源了估算,Ⅰ礦體自然金的含有量大約為391.2kg,占礦區總資源的17.1%,銻的含量大約為923.8t,占礦區總資源的17.7%。
2.2 Ⅱ礦體特征
Ⅱ礦體也位于措美拉瓊金(銻)礦礦區的西南側,但受到F2斷層的影響,存在于斷層破裂帶中,出露長度大約為200m,地表工程揭露厚度在1.47~2.87m之間,深部工程的后在3.10~4.28m之間。從礦體角度而言,礦體內部結果相對比較簡單,頂部和底板同樣是陸熱組鈣質板巖,礦石中的礦物成分和Ⅰ礦體基本相同。地表工程中金的品位在1.11~53.22g/t之間,銻的品位在0.55%~7.87%之間,在深部工程中金的品位在1.14~45.61g/t之間,銻的品位在0.75%~10.01%之間。Ⅱ礦體中金的總含量為966.5kg,占礦區總資源的42.2%,銻的總含量為1898.7t,占礦區總資源的40.4%
2.3 Ⅲ礦體特征
Ⅲ礦體出露在礦區的南西角,F2斷層的切割控制下,存在于F3斷層破碎帶中,地表出露長度大約為200m,地表工程厚度在1.20~1.50m質量,深部由PD3對礦體進行控制,結露厚度在0.84~1.14m之間,礦體傾向北西,礦體傾角在10~13°,礦體延深情況推測受F2所控制。礦體頂、底板圍巖均為陸熱組鈣質板巖。礦石中礦物成分和Ⅰ礦體、Ⅱ礦體的礦物含量相同。在地表工程中金的品位在1.19~34.25g/t之間,銻的品位在0.50%~4.77%之間,在深部工程中,金的品位在1.07~74.55g/t之間,銻的品位在0.50%~13.77%之間。經過資源量估算,Ⅲ礦體中金含量大約為934.4kg,占礦區總資源的40.7%左右,銻的總含量大約為1871.8t,占中資源的41.9%
3 措美拉瓊金(銻)礦礦區礦床成因分析
通過對礦區特征是分析可知,該礦區內3個小礦體均分布于構造破碎帶內,沿構造破碎帶呈透鏡狀、似層狀產出,礦石具有半自形—自形條柱狀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簡單,主要為金(銻)礦,礦體與頂底板接觸界面清楚,具明顯的熱液充填沉淀特征,圍巖蝕變以中低溫的硅化為主,因此本礦床為典型的中低溫熱液充填型金(銻)礦床。
3.1 礦床形成過程
該礦區的形成經歷了三個時期,包括:成巖沉積期、熱液成礦期、氧化表時期。其中成巖沉積期是熱液成礦的基礎,由于熱液具有較高的溫度濕度,在地下層壓力的作用下,機會在巖石之間發生硅化反應,熱液中具有有巖石進入,通過長時間的不斷融合,就會形成金礦床。地球化學異常特征如表1所示:
礦液溫度在熱液成礦晚期不斷降低,就會在巖石周圍形成礦體,主要以輝銻礦化為主,也是該礦區主要的特征之一。區內斷裂構造較發育,主要斷層分為兩組東-西向斷層,南-北向(北西-南東、北東-南西)斷層。與成礦作用均較密切的。東—西向斷裂:此組斷裂形成最早也最發育,多為張性、張扭性斷裂,它們與成礦作用的關系較為密切。該組斷裂最典型的代表是F2斷裂,該斷裂穿過整個礦區南西,控制著Ⅱ、Ⅲ號礦體的形成。區域上巖漿活動較發育,普查區內漸新世石英閃長巖及白堊紀輝長巖呈巖株狀、細脈狀零星出露,巖漿活動為成礦提供了熱源。區域上和礦區內的火山沉積物含金、銻豐度較其他地層及巖性高,為金(銻)礦的形成提供了礦源。
區內已揭露的金(銻)礦體共3個,均賦存于斷層的破碎帶內,斷層兩盤巖性均為陸熱組鈣質板巖,礦體形態、產狀、厚度等完全受裂隙破碎帶發育程度所控制。礦區3體礦化強度相對較為富集,礦區內所圈定的3個礦體Au單工程品位在1.04~74.55g/t,平均13.31g/t;Sb單工程品位在0.50%~13.77%,平均2.72%。
3.2礦床成礦條件
構造和巖漿活動強烈,區域性斷裂與次級構造十分發育,為導礦、聚礦、容礦提供了優越的構造條件,形成了良好的成礦系統。在區域構造動力體制和變質作用下,使封存于石英閃長巖中的原生水產生熱效應,轉化為熱液,并活化巖體中的金等成礦元素,形成含礦熱液。含礦熱液沿導礦構造(某處-大橋斷層、某處-公益海斷層等區域性斷裂)上升途中,與下滲地表水混合形成成礦熱液,并運移到容礦構造F1、F2等脆韌性斷層的構造有利部位沉淀,形成了金的初步富集;燕山期巖漿活動析出的含礦熱液,沿斷裂構造運移,再次活化早期成礦物質,形成含金濃度較高的含礦熱液,并再次運移到構造有利部位富集;由于氧化帶和次生富集帶很不發育,氧化深度不大(多<1m),因此硫化原生礦石占絕大部分,氧化礦石和混合礦石僅占1%左右。賦礦構造的多期性活動和繼承性發展,在其強大的應力驅動下,成礦物質經多次活化、迭加富集而成礦,形成了礦區構造蝕變巖型金礦。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結合理論實踐,分析了措美拉瓊金(銻)礦礦區的礦體特征及礦床成因,分析結果表明,合理判斷金(銻)礦礦區的地質特征和礦床成因,可為礦體挖掘數據支持和理論依據。就措美拉瓊金(銻)礦礦區而言,其獨特的地質特征形成金礦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根據礦體所處的地質特進行分析,就可以判斷出礦床的成因,并未措美拉瓊金(銻)礦的挖掘開采提供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明亮.試論金礦床地質特征及礦床成因探索[J].世界有色金屬,2018(14):131+133.
[2]陳友玻.芻議金礦礦床地質特征與礦床成因[J].世界有色金屬,2018(04):158-159.
[3]馬富盛,燕正君.對青海省東昆侖成礦帶礦體特征及礦床成因分析——以都蘭縣五龍溝金礦為例[J].世界有色金屬,2017(10):236-237.
[4]胡欣昌.廣東省羅定市金雞鎮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J].西部探礦工程,2017,29(06):137-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