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思宇
摘 要:近代世界發展中,借助明治維新,日本實現了國家獨立,避免了淪為西方列強殖民地的命運,最終選擇對外擴張發展道路,并非偶然選擇這一發展道路,其與歐洲國家擴張、本國近現代政治體制、經濟及天皇個人選擇等密切相關。基于此,本維護主要對明治維新后,日本對外擴張道路原因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明治維新;日本對外擴張;原因
0、引言
明治初期,民主主義和平發展與軍國、法西斯主義為主的對外擴張是日本面臨的發展道路。本國統治者果斷選擇后者,該道路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并非完美的,隨著二戰的失敗最終滅亡。
1、對外擴張歷史因素
(1)19世紀中期前,在東亞地區,以我國為核心的“華夷體系”是國際關系的主要形態。從表面上來講,日本是該體系的主要參與國,但在地緣等因素影響下,其與該體系始終是若即若離的狀態。在國家不同發展階段,東亞地區,日本也不斷嘗試代替中國的核心地位,推翻我國朝貢體系,主要體現在白江口戰役及侵朝戰爭。盡管因實力不足,日本以失敗而告終,但構建新東亞體系,明確本國中心地位的理念始終如一。因而明治維新后,日本進行對外擴張絕非偶然的,也是繼續延伸本國傳統對外政策。(2)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日本獲得相應賠款,也在我國取得了很多利權,將朝鮮發展為本國附屬殖民地。戰爭勝利,日本享受到了侵略帶來的利益,因而更加堅信只有“強兵”才會“富國”,國家統治者持續實施對外擴張政策。(3)1914年,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統治者認為戰爭對本國經濟發展是非常好的機遇,參戰既可以將國內矛盾廢稅減稅轉向對外戰爭,利用戰戰爭動員,軍部擴軍要求得到滿足,不受國內政治經濟危機影響;同時還能在西方列強忙于戰爭的時候,提高本國原動地位,甚至一舉獨霸中國。因而,開始對德宣戰,搶占中國土地上德國列強的勢力范圍,再次借機侵占中國。(4)1926年,昭和時代,統治者繼承了明治天皇創造的大日本帝國及其殖民地,延續并發揚著天皇制傳統,帝國版圖不斷擴大。此種情況下,天皇大規模進行對外擴張,將本國引入二戰的旋渦。
2、對外擴張政治因素
2.1天皇制政治體制
近代日本,從表面上來講,實施君主立憲體制,但卻與英國及北歐等君主立憲體制不同。近代日本天皇體制中,政治與精神層面,天皇擁有絕對權利,國家管理職能下級行使機構“輔弼”機關只受命于天皇,營造了“多頭政治”的假象。但從本質上來講,該政治體制是基于“輔弼機關”,構建國家統治同心圓,為天皇作保障。君主立憲制背景下,在對外擴張道路中,天皇直接參與政策制定與實施,所以,近代天皇制是推動日本軍國主義的重要因素。
2.2獨立統帥權與軍部異變
利用頒布憲法,明治政權構建的軍事統帥權,是與政府和議會相互獨立的,實施軍事立國主義思想。這一權利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軍部政治地位,使得政治與軍事戰略之間無法實現協調發展。通過擴張,軍部對獨立統帥權進行解釋,并帷幄上奏權,統治者獲得更多的特殊權利。近代天皇制體系中,借助間接合法統治,軍部政治訴求得到滿足,因而這種特助體制及其存在的變異是日本軍國主義道路發展的重要因素。
2.3政府與政黨間的協作
縱觀通史研究,對日本統治階級實施軍國主義政策的表述大多不夠詳細,有的重強調日本軍方擁有的戰爭責任,忽略了本國政府與政黨要承擔的責任。事實上,一戰爆發后,日本局放開始尋求與政府、政黨合作,以求共同推動戰爭。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后,本國內閣更是積極參站,對軍部戰爭意識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南京被占后,日本參謀部希望對事態控制好,以免繼續武力擴張,但近衛內閣卻以辭職逼迫其持續推進侵華戰爭。因而,對外擴張道路中,本國政府與政黨、軍方之間是相互矛盾而又協同合作,為本國戰爭國策提供推動力。
3、對外擴張經濟因素
德川幕府末期,日本社會經濟發展中,資本主義因素發展還不夠成熟。但基于明治維新,日本邁向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明治初期,本國國家發展中,要重新選擇發展道路,。此種情況下,政府決定傾國家之力,選擇實力強的精英,為政府組建巖倉使節團,深入研究并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發展經驗,為本國政府規劃內外部政策。1886年開始,本國迎來了工業革命浪潮,產業革命,也是本國形成與確立資本主義的重要過程,更是本國資本主義轉向帝國主義的過程。產業革命開始之初,日本海上典型的農業大國,對英法西方國家的先進生產技術有很大的依賴性,同時資本積累與資金明顯不足的問題也是客觀存在的。產業革命開始之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也由自由競爭發展為壟斷,高中集中與壟斷的發展資本,使得原料來源與投資場所備受西方列強關注,因而西方列強從關稅與貿易方面,加強戰爭,更是積極搶占更多的海外殖民地。但到1920爆發的精簡危機,使得日本經濟發展蕭條,而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一定程度上明顯加劇了帝國主義與殖民、半殖民地國家間的矛盾,加劇了帝國主義間搶奪。對抗資本主義國家時,本國資源明顯匱乏,措意,其想盡辦法擺脫西方列強的依賴,同時堅持對外擴張理論,妄想利用戰爭找到新的發展道路。
4、對外擴張思想因素
在日本對外擴張中,隨著對華侵略的深入推進、中華民族的一味忍讓以及國際范圍內推行綏靖政策,日本對華認識發展為狂妄甚至無視。基于這種對華認識,日本最終選擇了全面消滅中國的大規模戰爭。由甲午戰爭到二戰的結束,在長達半個世紀的階段中,由蔑視到無視,是日本對華認識態度的改變,理性與客觀性對華認識逐漸消失,逐漸形成扭曲認識,為侵華決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思想保障。
5、結束語
綜上所述,近現代世界歷史發展中,明治維新后,日本政府對外擴張發展并非偶然的。自明治政府成立以來,擴張思想就已經孕育而成,近代天皇制的形成與確立,一定程度上行為本國軍國主義道路發展從制度上提供了保障。面對歐洲列強對世界的瓜分,本國將殖民掠奪看作是本國經濟發展、國內矛盾緩和的重要途徑。隨著一系列侵華擴張政策取得的生理,比如甲午、日俄、侵占山東、東北及華北分離等戰爭,日本對華形成了更加扭曲的認識。不正確的歷史認識與天皇擴張野心作用下,在對外擴張道路上,日本最終迎來了失敗的慘痛歷史教訓。
參考文獻
[1]田富.對外擴張:近代日本右翼的演變與蠢動[J].社會科學戰線,2018(11):142-149.
[2]龔娜.明治維新后日本走向對外擴張道路的原因分析[J].東北亞學刊,2018(04):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