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雁程
摘 要:威伯恩(Anton Friedrich Wilhelm von Webern,1883年12月3日-1945年9月15日)20世紀表現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勛伯格、貝爾格被稱為“新維也納樂派”,威伯恩、貝爾格均為勛伯格的學生,但兩人創作風格比較迥異。貝爾格偏浪漫主義色彩,威伯恩則傾向古典主義時期的韻味。他的作品共31首,作品簡短、精致,以發展了一種高度濃縮的、格言式的音樂語言而著稱。威伯恩早期創作作品時,并不喜用老師的十二音序列創作作品,他的作品有調性的傾向,但到了中后期,他開始研究十二音序列,其《鋼琴變奏曲》是他唯一的一部鋼琴變奏曲,這部作品不使用西歐古典和浪漫主義時期的變奏手法來創作,而是采用20世紀十二音序列技法的變奏手法進行創作的。這一時期是威伯恩創作時期的成熟階段,除了不斷將十二音序列創新之外,還對它的音高、節奏、集合等進行了新的嘗試,所以理性思維縝密,邏輯性強,音樂雖簡練卻意味深遠。作品《鋼琴變奏曲》,短小、簡潔凝練的音樂材料是他創作中獨具特色的一點。三音集合的使用是十二音序列手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根據理論家阿倫·福特的音集集合分析方法,本文將對《鋼琴變奏曲》中三音集合的使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鋼琴變奏曲;威伯恩;音級集合
威伯恩擅長使用三音集合,因為短小的音樂動機會使音樂更加嚴謹,有邏輯。集合3—3(0,1,4)是一個非傳統性較強集合,在和聲小調中,六級、七級、一級的三音組合便是集合3—3,在傳統音樂中,較少使用此類關系的旋律。集合3—5(0,1,6),包含一個小二度,一個純四度(純五度)和一個三全音,從傳統意義上來講,這是一個區別傳統調性的集合,脫離了傳統調式調性結構。譜例1.1是《鋼琴變奏曲》的主題,我們將這一主題按照十二音序列分成4組,也就組成了威伯恩常用的三音組織材料。
威伯恩的這部作品是由許多小個體發展而成的。這種小個體一般包括三個音,這就是威伯恩所追求的簡潔與理性。而這些小個體中大多都包含一個小二度,這些三音集合的應用為作品增添了緊張的音樂元素。
從縱向上來看,第一樂章中的前幾小節中,就連續使用了三次集合3—5,(0,1,6),他的音程含量為[100011],此使用徹底打破調式,使得這部無調性的十二音序列作品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不再使用傳統的音程關系,通過第一小節音高的疊置與排列,使集合3—5一開始就為整個作品增加了現代化作品的色彩。
在作品52小節中,兩個三音和弦是以連續兩個集合3—5完滿結束。這一集合使整個集合一直貫穿在整部作品中,呈現出緊張感與主題感并存,見證了集合主導動機的作用。
結語
《鋼琴變奏曲》中音級集合起到了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樂曲的連接部分以及作品開始、結尾部分均使用了集合3—5,這個集合不僅使整部作品具有銜接性,而且使得作品更加具有20世紀音樂無調性的特點,充分證明了他對三音集合的熱愛。作品中不僅有集合3—3和3—5的使用,也使用了大量的其他集合,如含有連續小二度半音可以離調的集合3—1等。這些集合通過十二音序列手法,精煉的運用到這部作品當中。威伯恩在其幾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不斷追求對十二音序列的研究,進行風格與創作技法的革新,是20世紀不可多得的作曲家。
參考文獻
[1]姚恒璐. 威伯恩早期作品中的潛調性關系及其半音組織設計[J].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1993(3):48-52
[2]張藝.《威伯恩晚期兩首變奏曲的創作特點分析》[D]. 西安音樂學院, 2014
[3]Lutz Dreyer, 金梅, 楊立青.調性化的“無調性”——論威伯恩晚期作品中的和聲[J]. 中國音樂學, 1988(4):13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