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燕,彭繼成,晏敬恒
摘要:通過對龍山縣水域資源及水生生物狀況的介紹,結合《龍山縣2018-2030年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的總體布局,對該縣漁業發展優勢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建議走特色化、產業化的漁業發展之路。
關鍵詞:水域資源;水生生物;山區漁業
中圖分類號:[9-9] ? ?文獻標識碼:A
1 ?漁業的基礎狀況
1.1 ?水域資源狀況
龍山縣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連荊楚而挽巴蜀,歷史上稱之為“湘鄂川之孔道”,位于東經109°13′~109°46′、北緯28°46′~29°38′之間,全縣南北長106 km,東西寬32.5 km,總面積313100公頃[1]。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雨水充沛。全年最高氣溫39.5℃,最低氣溫-6℃,無霜期全年238~333d,年日照時數791~1212h,年平均降雨量1461.6 mm,龍山縣河流水系發達,水域資源豐富,全縣總水面達5333公頃。其中河流總長1057 km,總面積2513公頃,占總水面的47.5%;水庫96座,面積530公頃,占總水面的46%,庫塘水質良好,PH值6.4~8.1之間,透明度25~200cm, 溶解氧6.4~11 mg/L,適宜魚類生存。山塘、池塘面積258公頃,占總水面的4.8%。此外該縣還擁有稻田面積18986公頃,可養魚面積6666.67公頃,占總面積的33%,具有重要漁業價值。
1.2 ?水生生物狀況
境內水體餌料生物種類繁多,資源量大。浮游生物含量豐富,常見種類一百多種,其中浮游植物以硅藻、綠藻、藍藻為主;浮游動物以原生動物、輪蟲、枝角類為主。水生維管束植物有56種,其中一半以上可作為魚類飼料,主要種類有蕪萍、小浮萍、紫背浮萍、苦草、輪葉黑藻、小茨藻、馬來眼子菜、水浮蓮等[2]。底棲動物主要有螺、蚌等軟體動物,小蚯蚓、絲蚓、顫蚓等環節動物,紅線蟲等線型動物,孑孓等節肢動物的幼蟲。主要經濟魚類有青、草、鰱、鳙、鯉、湘西呆鯉、鯽、鳊、鱖、團頭魴、大口鯰、大鰭鳠、吻鮈、唇魚骨 、白甲魚、稀有白甲魚、泥鰍、黃鱔等20多種;其它經濟動物主要有大鯢、棘胸蛙、林蛙、鱉、河蟹、蝦類、貝類[2]。
2 ?發展漁業養殖優勢
2.1 ?以水庫山泉為依托,發展名特優水產養殖
龍山縣水庫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大小水庫96座,常年水溫在11℃~20℃且能形成小溪的山泉142個,特別是水田壩、石牌、紅巖溪、洛塔、茅坪、洗洛、內溪等鄉鎮。這些地方溪流較多,冷水資源面積25余公頃水面,有利于大力發展流水養殖和冷水性養殖,截止2017年底,我縣有大鯢養殖公司8家,年創產值近1千萬元,特別是龍山縣泰新大鯢馴繁有限公司利用山洞開展原生態馴養大鯢,每年可獲得子一代大鯢1500多尾,商品大鯢5000 kg。
2.2 ?以低山丘陵溪溝為依托,發展地方特色漁業養殖
龍山縣地處湘西北邊陲武陵山脈腹地,根據本地低山丘陵、溪流等地貌特征,大力開發本地品種,積極開展蛙類養殖。全縣有戶棘胸蛙13戶,養殖本地青蛙5戶,養殖美國牛蛙2戶,林蛙養殖1戶。其中彭武高在內溪鄉雙坪村的馬蘭山訓養棘胸蛙場,占地33000多平方米,年生產種蛙3000多對,產生商品蛙12000kg,產值1百多萬元。
2.3 ?以低產冷浸田為依托,發展稻田綜合生態養殖
“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加宅院”這是龍山縣的真實寫照。山多地少,稻田面積284790畝,有冷浸低產田23917萬畝,為解決冷浸低產田的問題,利用低產冷浸田開展稻田綜合種養,既能變廢為寶,符合國家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需要,又能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如2018年在洗車河鎮的草果村改造冷浸田115畝發展稻田綜合養殖,采用“稻+湘西呆鯉”共生模式。實行稻谷產量337.5 kg/畝,魚產量47.5 kg/畝。
2.4 ?以洗車河流域等旅游資源為依托,發展休閑漁業
洗車河流域土家文化藝術之鄉、里耶古城、烏龍山國家地質公園、洛塔石林等獨特的旅游資源,為休閑漁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如在碗米坡庫區就業17戶漁民,在庫中搭建了一個移動釣魚臺,開展垂釣漁業項目。在汝池河優美自然風光結合垂釣、下河摸魚等休閑漁業活動,開設了一個漁業休閑山莊。
3 ?存在的問題
3.1 ?生存環境的破壞
修建水利水電的截流工程,嚴重的破壞了水生生物賴以生存的棲息越冬、產卵、索餌場所和洄游通道,導致其越冬場所、產卵場所、索餌場所急劇減少,洄游通道被大量阻斷。
3.2 ?水產資源的破壞
人為的亂撈濫捕和環境污染,已經嚴重的破壞了境內的水產資源。導致水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出現急劇的下降,部分物種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
3.3 ?物種優勢的退化
一是有的漁業生產企業不遵守苗種管理辦法,把劣質苗種投放到天然水體中;二是水利水電的截流工程將天然水體隔斷成若干個小水體,導致水生物種經過多年的生殖隔離和多代近交,引起了養殖性狀不同程度的退化,如生產緩慢、性早熟、成熟個體趨小、抗病力降低等。
4 ?幾點建議
4.1 ?相互協作,抱團開發
根據龍山縣山區漁業的實際,養殖規模小,零星分布、生產產品處于原始初級階段,所以要改單兵作戰為兵團作戰,形成抱團發展,實行漁業經營規?;瑵O業產品品牌化,生產流程標準化,經營管理科學化。
4.2 ?深入研究,科學謀劃
摸清家底,因地制宜,優化產業布局,根據我縣水域資源稟賦,產銷狀況和環境承載能力等,科學的確定自己的優勢漁業和主打產品,努力打造一批地方特色鮮明,產品銷售良好,競爭力強的漁業品牌。
4.3 ?加快生態漁業,推動漁旅融合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生態發展理念,堅持“以水養魚,以魚治水”的原則,在水源地水庫采取“人放天養”原始生態的養殖模式,禁止人工養殖,實施凈水養殖,通過投放以鰱、鳙魚等濾食性魚類為主,適當搭配地方魚種的措施,在保持漁業發展的情況下,突出生態效益,保持水質清新,環境優美,以洗車河流域土家文化藝術之鄉、里耶古城、烏龍山國家地質公園、洛塔石林等獨特的旅游資源為依托,打造集觀賞、垂釣、旅游、餐飲為一體的漁業風情小鎮,推動漁旅融合,拓展漁業的生態和休閑功能,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
參考文獻
[1]付愛斌.關于龍山縣生態特色農業發展的思考[J].湖南農業科學,2015(09).
[2]閻中軍.吉首市河流區域的魚類資源狀況研究[J].安徽農業學,2011,3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