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祥成 郭龍
摘 要:Gupo金礦床為厄立特里亞阿斯馬拉銅金多金屬礦項目四個礦床之一,初步判斷為ANS綠片巖中的剪切破碎帶控礦。該礦床分為北和南兩部分,主要礦化蝕變為硅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和碳酸鹽巖化。高品位礦石的金主要賦存于石英脈內粗粒的黃鐵礦中,低品位礦石金主要賦存于蝕變暈內的中~細粒自形或半自形黃鐵礦中。
1.礦區概況
1.1 礦區地理位置及交通
Gupo金礦位于阿斯馬拉市郊以北4km,有良好的碎石道路連通,交通方便。
1.2 礦區氣候及自然條件
礦區氣候干燥,年氣溫5℃~30℃,每年1月份氣溫最低,5月氣溫最高。礦區年平均氣溫16℃。
礦區年平均降水量534mm,大多數發生在7、8月份,且多以短暫的暴雨形式出現,因此這兩個月被稱為大雨季;其余的降水多以小雨形式出現。礦區年蒸發量為1200mm。
礦區海拔2262~2433m,木本植被稀疏,土地大多被開墾,用于農業種植。
1.3 礦區勘查簡史
Gupo礦床,舊稱為Adi Nefas Doop,是意大利殖民期間在厄立特里亞境內開采的知名金礦。后因故至1996年才啟動系統地質調查和礦權申請工作,最終由加拿大Sunridge Gold Corp.于2015年完成勘查和采礦證獲取,2016年由中國四川路橋礦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收購。
2. 礦區地質
礦區大地構造上處于新元古界阿拉伯-努比亞地盾(ANS)(Neoproterozoic Arabian-Nubian Shield)西南部,位于區域性近南北向的阿斯馬拉復式向斜東翼,出露巖性為納克法群(Nakfa)的長英質-鐵鎂質巖石系列。地層總體走向北北東,向東陡傾。
納克法群(Nakfa)為一套包括雙峰火山巖和衍生火山碎屑巖在內的長英質-鐵鎂質系列巖石,多已區域變質為綠片巖相。該巖系覆蓋了厄立特里亞大部分地區,埃及、蘇丹和埃塞俄比亞部分地區,以及沙特阿拉伯西部地區,是阿拉伯-努比亞地盾火山成因塊狀硫化物(V.M.S.)鋅銅銀金礦床的成礦控礦巖系。
礦區控礦構造是一個綠片巖中的剪切破碎帶。該剪切破碎帶產狀與地層基本一致,走向北北東,向東陡傾,厚度從25m~60m不等,是疊加在Adi Nefas塊狀硫化物(V.M.S.)鋅銅金銀礦床成礦界面附近的一個構造面并呈現為其南部延長段的特征。因工作條件和程度限制,礦床成因尚未做系統研究,推測是塊狀硫化物成礦源、區域變質、剪切破碎帶活動、后期改造復合作用的結果。
根據礦區地層剖面,礦化體上盤(東側)下盤(西側)及其本身,均為鎂鐵質巖類偏多間雜長英質巖類的綠片巖,大致恢復原巖為玄武巖、凝灰巖,間雜石英斑巖和閃長巖互層。金礦化的強弱與破碎帶和蝕變的強弱密切相關。
3. 礦床(礦化帶)特征
Gupo金礦礦化帶總體走向為北北東~北東方向,傾向東~南東,傾角陡立;地表總延長1.6km,中部有一段400m長的無礦地段,將其分為北Gupo和南Gupo兩部分;破碎蝕變帶內均有低品位的彌散性金礦化,寬度限制在蝕變帶內變化,但高品位的工業礦體在其中呈脈狀、網脈狀分布,厚5m~20m。
主要礦化蝕變為硅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和碳酸鹽巖化。蝕變暈的寬度不一,從幾厘米到十幾米均有,主要取決于石英脈的厚度、斷層帶的寬度以及原巖的孔隙性。石英脈在蝕變暈內形成復雜的網脈狀,在斷層帶中反復伸縮膨脹及分支復合[2]。
現有資料顯示:金礦化強度同巖層片理面、石英脈系和角礫巖帶發育程度高度正相關。高品位礦石的金主要賦存于石英脈內粗粒的黃鐵礦中,低品位礦石金主要賦存于蝕變暈內的中~細粒自形或半自形黃鐵礦中。
參考文獻:
[1]巴拿馬SENET有限公司.阿斯馬拉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NI43-101技術報告)[Z].
[2]四川省冶金設計研究院. 厄立特里亞阿斯馬拉銅金多金屬礦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