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美霞
摘 要:生態公益林作為生態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在我國的生態系統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有利于保證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也可以促進生態發展的可持續性,并對挽救脆弱生態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生態公益林的界定與劃分都屬于政府行為,生態公益林有別于商業林,對于研究林業發展途徑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具有重要的核心價值,踐行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主要從支付、管理、維護等多方面考慮,需要以科學的方法進行。本文從生態公益林目前的發展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切入分析,在此探討公益生態林的補償機制與經營管護策略。
關鍵詞: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經營管護
我國的林業在大力治理與發展基礎上,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仍然具有很大的可上升空間,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我國的林業正在逐步向和諧生態進行轉變,其中的生態公益林也成為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公益林首先要從生態的角度進行剖析,將森林作為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整體看待,然后在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穩定的基礎上,實現其經濟效益,包括木材生產、景觀結構等。符合法治建設需求,是我國當前的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和經營管理的發展難題,只有首先了解生態公益林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才能更好的推動生態公益林的可持續性發展,以及做好經營管護工作。
一、生態公益林的效益補償實踐概述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有英國學者首先提出森林作為社會屬性的資源應該為人類社會所共有,不僅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為人們提供木材和景觀,而且對于野生動物的生存和生態系統的保護都具有一定的意義,之后全世界國家都相繼對森林保護制定了法律法規,我國是在1984年左右時間出臺了《森林法》,在法律層面將林業劃分為商業林和生態林兩大類。例如甘谷縣在今年的發展過程中緊跟在《甘肅省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實施細則》文件精神,并于2018年被列入國家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內的公益林有17.03萬畝,同年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金下達261萬元,在管護方面,由甘谷縣護林大隊統一管護維護[1]。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從國家層面到地方政府對于生態公益里的重視程度,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其中也不乏存在個別問題,下面我們從問題和策略的角度出發進行探討。
二、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與經營管護中存在的問題
(一)生態公益林在劃分上不夠明朗
生態公益林在劃分上還存在一定的歷史問題,由于林業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很多生態公益林是隨著不同的歷史時期被劃分出來的。如果是在較早年間被劃分界定的生態公益林,那很可能就是由集體組織對其進行經營和管護,所以很多時候生態公益林的效能也沒有發揮出來,另外的重要問題是當時很多的林地并不具備劃分的資格,但是由于當時的工作任務重點不同,導致了很多林地都被劃分到了生態公益林的范疇內,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又有很多生態公益林又被轉劃撥成為了商業林,這樣的現象都是由于經濟變化而造成的利益驅使[2]。
(二)生態公益林的補償資金分配額度較低
生態公益林的發展在近些年來表現迅猛,國家地方政府都在積極努力的完善補償機制,但是由于各方財政的資金有限,對于公益林的補償金額還不是非常充裕。現在的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主要是以政府為主要投入對象,而受益者在合理的情況下分擔一部分資金壓力,但是這部分資金主要是包含管護森林費,所以即使這樣也很難讓生態公益林創造收益,正是由于無法讓公益林增收,所以大部分生態林出現蝕本現象。
(三)維護和改造生態公益林難度較大
我國的生態公益林并不完全是野生或原生長的林地,很多地方的生態林都是后期人工栽培而成的,且屬于經濟林的范疇內,這些經濟林有一個生長和衰產的過程,一旦進入了衰產期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維護和改造,不能到達要求就很可能造成林地荒蕪。這樣的林地如果要求租戶進行改造,由于其經濟收益低于改造費用,所以租戶對于生態公益林的改造積極性并不高,若要完全改造成經濟林是不被允許,這樣的惡性循環也就造成了生態公益林的質量逐年下降。
三、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與經營管護應對策略
(一)完善各地生態公益林補償制度
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森林覆蓋范圍在我國的不同地區也有著較大差異性,我們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并嚴格遵照《森林法》中相對應條款和標準完成補償制度的制定和完善[3]。生態公益林還仍然要以政府財政為主要力量,受益者輔助承擔資金壓力,從生態林的水利、電力、旅游、觀光等多個方面和角度進行探討,讓受益行業和受益部門以稅收和商業收入為補償費用的主要來源,再由林業部門根據實際情況以及林業面積、維護力度等進行資金再分配,讓更多的林農受益,并以此刺激其改造積極性。
(二)創新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和景觀維護
創新機制需要工作人員從實況角度出發,對生態公益林的市場調節能力做到充分了解,改變原來傳統的生態公益林機制,促進優質林業的良性發展。具體實施首先要對各地不同區域內的生態公益林做好調查工作,并將生態林的等級、重要性做好分類,并針對不同類別制定不同的補償策略,譬如對于距離城市較近,且具有一定觀光性的生態林就要積極制定競爭機制和補償措施,將多方位的資金流入進行統一管理,如果能將收益提高,則可將這部分收益用于其他受益較少的生態林的補償和維護當中,以此加強無收益林地的農民積極性。
生態公益林更為主要的作用是維護好生態環境,但是在各地區都存在著生態公益林中的樹木質量和數量下降現象。這種情況的發生因素有很多,最為主要的原因是目前生態林在尚未達到采伐年限的時候是不允許砍伐的,但是生態林在達到采伐年限之前生態效益已經達到了最高,由于在政策上只有達到二齡級期才能領到補償,這樣的話就會降低林農的積極性。我們可以對于這樣的現象認真研究,可以放開部分區域的采伐條件,或者不允許采伐的基礎上提高補償金額。如果是放開采伐分區域和齡期,則需要建立人工恢復補種的長效策略和機制,讓生態公益林保持生態平衡和效益能效,有利于林農的經營和管護積極性,也有利于生態平衡和經濟效益的平衡性發展[4]。
(三)深入探索生態公益林的采伐管理辦法
我國的生態公益林的采伐管理辦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隨著經濟型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需要探索更多的采伐方法和管理辦法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和發展。由于生態公益林的采伐標準具有一定的高規格上限,如果達到了商業林的成熟條件后是可以采伐的,而且林農進行采伐后政府會抽取部分補償金基于更新造林。針對這樣的條件我們可以改變傳統做法,將更新改造生態林地的環節全部由政府承擔,而維護和經營環節則全部由林農負責,并建立相關的監管制度,林農在采伐上的收入歸入自己所有,但是對生態林的管護要達到一定的要求,否則要有懲治措施,這樣的方法可以先進行部分地區試點,如果可行再大范圍推廣。
結語
綜上所述,公益生態林是我國生態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關乎到未來國家的生態平衡,我們要從實際的角度出發,分析和研究目前的狀況和問題,探索和創新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和經營管護方法,充分激發林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公益生態事業的良性循環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傳啟,王長嶺,玉勤.探究生態公益林管理問題及對策[J].農村實用技術,2019(1):110-111.
[2]李曉平,李偉平.生態公益林管護問題及對策分析[J].新農業,2019(11):59-60.
[3]韓夫云.生態公益林管理問題及對策淺析[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9(5):167.
[4]韓夫云.生態公益林可持續經營的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9(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