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發展始終是一枝獨秀,樓王現象層出不窮,如何成功的避免房地產泡沫經濟的破滅,本文從我國房地產發展現狀入手,結合歷史上各國發生的泡沫經濟帶來的災難,提出了如何將我國房地產泡沫經濟扼殺的一些初步見解。
關鍵詞:泡沫經濟;房地產;危害;破滅
一、引言
近年來,中國逐漸進入全民學習的浪潮,人們也越來越多的關注能改善他們物質條件相關資訊,然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金融始終圍繞的一個字——“錢”,以及普通老百姓最心系的房子在現在或者未來的貶值以及保值增值這一情況。這都是人們樂此不疲在茶余飯后探討的問題。如何能夠避免泡沫經濟給他們帶來的危害,現以我國的房地產市場發展為例,本文將略做探討如何遏制房地產市場這一泡沫經濟。
二、泡沫經濟介紹
(一)泡沫經濟的概念
了解泡沫經濟,首先我們要分清楚經濟泡沫和泡沫經濟的區別,經濟泡沫與泡沫經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反映的是“局部”的經濟現象;后者反映的是“全局”的經濟現象,不可混為一談。
泡沫經濟是指由虛假需求形成的局部經濟泡沫通過一定的傳導機制使社會有效需求得到過度刺激而形成的虛假繁榮現象,在這種傳導機制中,金融管理當局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局部的經濟泡沫向全局的泡沫經濟演變的主要誘因。
(二)泡沫經濟的危害——以史為鑒
1.荷蘭的郁金香泡沫經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有記載的泡沫經濟,1635年炒賣郁金香熱潮在荷蘭全民中蔓延,至1637年2月該郁金香市場的突然崩塌,此事件導致了有歐洲金融中心之稱的荷蘭的衰落。
2.英國的南海泡沫經濟無一例外也是全民參與的一場盛宴,甚至連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爵士也深陷其中。該事件導致政府誠信破產,致使在其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英國人對股份公司留下了心理陰影。
3.在華爾街崩盤之前,人們認為華爾街股票市場的牛市是不可動搖的,該崩盤直接導致了以后美國30年經濟的大衰退以及全球經濟進入10年間的大蕭條。
三、我國房地產市場發展脈絡
以1980年為分水嶺,之前我國實行住房分配制度,而在1980年首次把房子定義為商品,拉開了住房制度改革的大序幕。由此中國房地產正式成為了一個產業開始萌芽。
1987年深圳的首次土地公開拍賣以及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以上標志著房地產市場發展開始進入商品化時代。
1991年我國的房地產進入起飛階段標志事件是全國第二次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會議召開。國務院進行了24個省份的房改。
2000年我國的房地產開始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期,市場的供需關系失衡開始顯現,房價上漲,溫州炒房團由此誕生。
2009年,房價止跌回升。當年全國房價增長率達到23%左右。
2010年,政府開始實行有計劃有針對性的調控。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
201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堅決遏制房價上漲。8月,住建部下達了命令:對未能實現調控目標的地方堅決問責。
2019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出我國堅持房地產調控不動搖的明確信號,“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四、避免房地產泡沫經濟的破滅的相關策略。
(一)認清經濟的發展高度依賴房地產發展的利弊
我國的房地產起步晚,但后來居上,尤其近10年的快速發展,短期內房地產的高速發展在經濟低迷時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刺激明顯,貢獻較大,但同時也會出現虛假繁榮,容易誤導決策層的決策,就我國的房地產市場而言,其永遠也無法達到市場均衡,是一種市場失靈的狀態。因此過渡的房地產發展對我國的經濟無一利而百害。
(二)堅定不移的遏制房地產的不合理發展
1.從資金源頭控制,禁止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提升房地產市場的融資成本以及買賣雙方的購買成本,從而使房地產市場得到整合,達到進一步減少商品房的施工面積以及銷售面積這一目標。
2.堅持“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有機結合,使房地產市場資源得到充分有效配置。在我國這一特殊的房地產市場環境下,更應該加大“有形的手”對市場的干預,因此各地政府應堅持調控目標不動搖、力度不放松,因地制策,同對應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投入,減少具有投機性商品房的建設;另外可以將市場設置為兩個極端,下調保障性住房的準人門檻,上調商品房的價格至99%的人都無法購買,使商品房達到有價無市,將商品房全部納入政府管控之中;從而為供需平衡創造條件,使房地產市場達到一定的均衡,實現市場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徐滇慶.泡沫經濟與金融危機[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2000,8.
[2]邵麗萍.經濟泡沫的金融經濟學解釋[J].商情,2012(11);44.
[3]詹向陽.防患于未然,避免泡沫經濟的形成與破滅——日本經濟盛衰對中國的啟示[J].金融論壇,2010(7).
作者簡介:
王梅,西南財經大學,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