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佳
摘? 要:隨著社會競爭力越來越大,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更加優秀,現代很多家長都非常注重孩子在幼兒時期的培養。幼兒時期,孩子對其他東西模仿力強,學習速度也比較快,對于培養幼兒興趣愛好非常有幫助,讓自己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所以在新時代背景下,對于學前班教師工作任務重大,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導幼兒,讓幼兒可以獨立思考,教導幼兒遵守課堂紀律,用小游戲方法帶動幼兒學習。教師在學校教,只起到部分作用,家長也要在生活中督促幼兒,實行家園共育模式。
關鍵詞:幼兒教學;新時代背景;家園共育;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8-0002-01
現代很多家長只是把孩子送到學校,然后就對幼兒成長完全不管不顧,家長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家長工作再忙,也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培養孩子對學習愛好。教師在學校期間,由于幼兒年級比較小,教師在上課期間要注意自己教學方式,對待幼兒犯錯誤要耐心講解。由于幼兒對學習是完全沒有概念,教師就要引導幼兒對于課堂怎么去學習,引導幼兒遵守課堂紀律。教師也要創新課堂授課方式,在課堂上讓幼兒能夠在輕松環境下學習。培養幼兒全面發展,教師只起到引導作用,這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努力,家長也要在幼兒生活中積極規范幼兒,以利于幼兒的全面發展。
1.基于教師和家長合作,構建家園共育模式
針對于小班年段幼兒來講,他們剛剛脫離家里嬌生慣養環境來到學校,對于學習和課堂紀律是完全沒有概念。教師在課堂上就要先給幼兒樹立起觀念,讓幼兒能夠對班級上課有概念,讓幼兒怎么去遵守課堂紀律,讓幼兒怎么去學習,讓幼兒養成好的習慣。幼兒年齡較小,在課堂上可能還會不適應課堂環境,在課堂上會出現哭鬧情況,教師要耐心給幼兒疏導心情,在課堂上帶著幼兒一起玩,讓每個幼兒都融入課堂中,引導幼兒培養正確的好習慣。教師在課下給家長積極溝通,讓家長在幼兒家中督促孩子養成好習慣。例如,每到小班剛開課,由于幼兒剛從家里來到學校有些不習慣,便會在學校里大哭大鬧,教師在這期間就要耐心安慰幼兒,用溫和語言疏導幼兒。教師在學校可以先帶著幼兒做小游戲,這樣孩子們一起進行游戲,就可以拉進幼兒之間親切感。隨著幼兒在學校熟悉,教師就要教幼兒一些簡單的阿拉伯數字,教師在之前就要先給幼兒定好課堂規矩,這樣幼兒在課堂上就會有規矩。教師在課下給幼兒布置任務,教師要和家長溝通,讓家長在課下積極幫助幼兒完成任務,家長在課下督促幼兒,幫助幼兒養成好習慣。幼兒好習慣養成要靠長期努力堅持,幼兒期間是沒有自律,所以教師在學校要嚴格規范幼兒行為,讓幼兒做好要求,在家中,家長也要規范幼兒行為,共同培養幼兒。
2.基于游戲推進活動,構建家園共育模式
在中班幼兒來講,幼兒已經在學校生活過一段期間,對于學校模式已經適應。教師不僅僅是帶著幼兒去玩耍,還要對幼兒進行授課,教幼兒去學習一些簡單知識,教師可以運用小游戲模式幫助幼兒學習,這樣既可以提高幼兒學習興趣,又可以讓幼兒在輕松環境下學習。教師在課下給幼兒布置學習任務,讓家長能夠督促幼兒學習,和幼兒一起學習,促進親子關系。例如,教師在中班給幼兒講解漢語字母,由于幼兒學習起來可能會缺乏興趣,教師就先教幼兒怎么發音和怎么去寫字母,在幼兒已經熟練漢語字母以后。教師就可以在課堂進行小游戲,讓每名幼兒都比做一個字母,教師提到哪個字母,哪個幼兒就站起來,這樣幼兒就可以提高字母加深記憶。教師在下課期間對幼兒布置任務,和家長溝通,家長在家督促幼兒對字母記和寫。這樣教師在學校教孩子東西,在家有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一起完成,就大大促進幼兒對于學習能力培養,家長也要多點耐心,多花時間陪孩子。對于幼兒在課堂上聽課肯定是枯燥無味,教師要盡量開創一些新型授課方式,在課堂上通過游戲行為幫助幼兒學習,家長在課下對幼兒學習知識及時進行復習。
3.基于學習品質培養,構建家園共育模式
針對大班幼兒馬上就要進入小學階段的學習,小學學習和學前教育是完全不同,教師就更應該對幼兒更加嚴格要求,不僅讓幼兒養成好習慣,讓幼兒知道怎么去學習,幫助幼兒提高學習品質。教師和父母也要更加努力,教師在幼兒約束幼兒,家長在家中也要規范幼兒,共同培養幼兒全面發展。
總之,在現代幼兒教育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是非常重視的。幼兒在此期間學習能力較強,模仿力也比較強。所以在此階段幫助幼兒學習是非常快,也是在此階段讓幼兒對好習慣養成。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自身教學素養,教師在學校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給幼兒足夠的耐心,對幼兒犯錯誤時要耐心給予糾正。教師也要積極和幼兒家長溝通,反饋幼兒在學校情況,教師也要讓家長積極督促幼兒在生活中表現,一起培養幼兒全面發展和良好習慣的養成,把家園共育模式運用到實踐中去。
參考文獻
[1]斯日古楞高娃。家園共育的必要性及實施策略[J].甘肅教育,2016(18):74
[2]裴小紅。新時期幼兒園如何做好家園共育工作[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7(02):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