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武慧芳
摘要: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基于實現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加強生態建設、實現交通一體化目標而提出的發展戰略,其在具體落實過程中,發揮著強大的輻射作用,帶動了京津冀地區整體的協調發展。而農產品是京津冀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原本經營相對分散、缺少品牌效應的農副產品流通發生了重大改變,其中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如何順應新的發展趨勢、抓住機遇成了京津冀地區農產品發展探究的重點課題。為此,本文以承德為探究對象,分析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農產品流通模式的優化,以便尋找到合適的方法,推動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發展;承德市;農產品;流通模式
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承德市農產品流通模式被迫改變,傳統的流通模式并不適應于當前的發展形勢,仍然存在農產品“賣難買貴”的問題,嚴重影響著農民與消費者的利益,也間接影響京津冀地區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因此,探究適用于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農產品流通模式成為該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探究課題,針對該課題展開深入探究,對指導京津冀地區合理發展農業經濟,實現農產品科學流通,加速農副產品品牌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承德市農產品流通現狀
河北是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組成成員,而承德因位處河北省東北部,緊鄰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赤峰等城市,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承德獲得了與周邊近鄰一線城市平等的發展機會,快速優化經濟結構,推動京津冀城市群內部的協調發展。單純地從農產品流通角度來看,流通模式與其他城市大同小異,由生產者將農產品銷售給批發市場,批發市場銷售給批發商,批發商銷售給農貿市場或零售商,最終銷售給消費者,這種農產品流通模式十分常規,但如果將京津冀城市群看作一個整體,這種缺少系統規劃與統一的模式損害了生產者以及消費者兩個主體的利益。
具體來講,承德的農產品并非完全由城市內部消耗,而面向整個城市群進行銷售,在銷售過程中流通環節有所增加,勢必會抬高農產品價格,從而導致市場上農產品價格逐步升高,擾亂了市場上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正常秩序以及消費者的需求;同時,農產品生產也需要根據市場需求變化,當某類農產品價格急劇升高后,其銷量必然會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農民在并未了解市場需求前提下,必然會出現“谷賤傷農”的情況,從而影響農民的經濟收入。因此,可以看出,這種農產品流通模式并未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經濟發展困境,并隱隱助力于拉大城鄉差距。
二、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阻礙承德市農產品流通的因素
一是信息不對稱。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承德市農產品流通環節較多,各環節主體的能力與信息渠道有所差異,其對市場形勢的判斷、消費者需求變化的掌握也不盡相同,因此,常常根據自己的分析對農產品的流通策略進行調整,這就導致各個環節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行事,并未真正從消費者需求以及市場發展的角度出發,嚴重影響著最終的市場交易成功率,無法實現農副產品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是農產品流通環節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農產品流通環節基礎設施包括物流與倉儲兩個方面,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雖然為農產品流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路線,但是路線建設并不完善、沿途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很大的差異,并不能保障交通運輸設施順利轉換與銜接,從而影響運輸效率。而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農產品的新鮮程度、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倉儲環節保鮮設施不完善、冷藏設備功能不健全仍然嚴重影響著農產品的品質。而且當前針對物流與倉儲并未形成標準化與統一化的管理,諸多老舊的倉儲設備仍然在使用中。
三、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承德市農產品流通模式分析
首先,基于現代科學技術,完善承德市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目前,物聯網在我國物流、交通運輸等領域有了廣泛的應用,其基于互聯網、傳感器、控制器等設備將人與物、物與物之間密切聯系起來,實現了超遠距離智能化控制與管理。將其應用于農產品流通體系中,使各個流通環節行為主體始終與物對應,打破了整個流通體系的信息屏障,使各個環節的行為主體能夠及時了解農產品流通的最新動態,統一向流通體系內反饋信息,改善了信息不對稱情況,也大大提升了農產品的流通效率,使每個流通環節農產品的品質與安全都處于可控狀態。
其次,完善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的建設。承德作為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組成成員,其農業經濟的發展對于京津冀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的步伐也有著直接的影響,為了縮小農產品流通環節的差距,提升承德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完善流通環節的基礎設施建設十分必要。完善的基礎設施不僅保證農產品新鮮運送到各大市場、批發給各大零售商,其能夠保障整個流通環節農產品的安全與品質,減少流通環節成本支出,也能夠為農民創造更高的經濟收益。具體來講,承德應對自身的交通運輸能力有全面的了解,并加強與城市群內其他城市的聯系,對自身發展水平有清晰的定位,以便及時完善交通運輸設施建設,打破農產品流通環節的壁壘,增強流通環節的開放性;并在當地政府的牽頭下,針對農產品流通建立專門的運輸路線,以便能夠將新鮮的農產品快速運輸到各個地區,對于在各個地區轉換交通運輸方式的情況,政府、交通部門應為農產品運輸開設“綠色通道”,保障交通運輸方式順利轉換與銜接,從而才能避免中斷情況出現。基于技術手段,完善冷鏈物流系統建設,無論是生產者、批發商、零售商都應利用統一標準的冷鏈物流進行農產品的運輸與倉儲,從而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組織化的農產品流通體系,最大程度降低流通環節農產品的損耗。
最后,打造品牌,提高品質。承德市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其國光蘋果也享譽全國,利用這些優勢打造自主品牌,賦予農產品地區特色,不僅可以吸引消費者,也可以組織承德市農產品生產者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徹底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與升級。但需要注意的是,發展農產品品牌,不僅要讓品牌打響市場,也需要以品質做支撐.不斷豐富品牌內涵。如深入挖掘承德市5000年的紅山文化、300多年的皇家山莊文化,利用地域特色、文化內涵增加農產品賣點,也借此做好宣傳,豐富品牌的無形資產,不斷提升其在農副產品市場上的競爭力;此外,也應形成專業的組織嚴格監督農產品質量,以農產品檢測中心為主體針對農產品制定詳細的質量標準,對農產品市場展開全面、嚴格、標準化監管,從而用品質征服市場。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承德市農產品流通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但在新形勢的沖擊下,傳統的流通模式呈現出了諸多弊端,嚴重影響著承德市農產品流通效率。為此,本文從完善物聯網、流通基礎設施、打造自主品牌三個角度論述了優化承德市農產流通模式的策略,以期承德市農產品流通模式得到有效的改進。
參考文獻:
[1]陳玉玲.京津冀協同背景下農產品流通創新模式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9,35(15):124-127.
[2]鄭紅明,鄭少燕,鐘文威.農業供給側改革下韶關地區農產品流通模式創新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9,41(19):29-31.
作者簡介:
李輝,武慧芳,河北旅游職業學院,河北承德。
課題名稱: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承德市農產品流通模式研究。編號:2019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