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國有企業在技術創新道路上面臨的阻礙是綜合性的,而技術創新體制的缺失是其主要因素。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加快對國有企業技術創新機制的完善,實現我國從“制造大國”到“創造大國”的轉變,成為21世紀以來我國首要戰略目標。
關鍵詞:國有企業;技術創新機制:對策
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實現國有企業的健康發展是我國當前發展要務,這也是實現我國經濟騰飛的前提條件。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經濟全球化的愈演愈烈,企業通過只有不斷完善技術創新機制,打破傳統發展模式的局限,將創新擺在企業發展文化中首要位置,才能夠實現創新超越自我,實現國有企業又好又快發展。本文將簡要陳述國有企業建立創新機制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發展對策。
一、國有企業建立技術創新機制的原因分析
當前,國有企業技術創新機制的缺失成為恒更在企業創新道路中的一座大山,實現國有企業的技術創新,前提是建立并完善現有的技術創新機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國有企業技術創新機制的缺失是遺留問題堆積的結果,其糅合了政治、社會、文化、體制等多重因素。
(一)缺乏主體
缺乏主體的真正含義是指國有企業未能走在技術創新隊伍先列加經濟發展先驅者般成為技術創新領頭羊,這種情況主要由以下兩個原因造成。一是對技術創新投資不足。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17606.1億元,比上年增加1929.4億元,增長12.3%,增速較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但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3%,比上年提高0.02個百分點。可見,我國對于技術資金投入稍顯吝嗇,這也造就國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的局面。
科研成果利益分配不合理導致國有企業疏于對技術創新投資的原因之一。在我國,國有企業創新主導權主要掌握在政府手中,與企業管理層并無多大關系,且缺乏健全的利益分配體制,及時創新研發成功,企業管理者也不會分得應有的那份蛋糕。這就致使企業管理者產生這樣一種錯誤的認知:政府只是打著創新的幌子,借助企業資金、人才上的優勢攻克技術難關,而且創新過程中的風險責任還要由自己擔當,因此很難主動進行技術創新。而且國有企業所創造利益歸于國家所有,部分企業領導者抱著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思想,更不要提主動進行有風險的創新活動。
(二)人才機制不完善
人才及用人機制的缺失,使國有企業面臨難以進行技術創新的窘境。人才是科技創新活動的主導者與幕后推手,企業技術創新能否取得成功,尖端科學技術是否被研發,很大程度取決于人才。但就目前而言,我國國有企業人才及用人機制存在一些問題,嚴重阻礙了其科技創新的步伐。國有企業人才及用人制度的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缺乏公正有效的獎勵機制,創不創新一個樣,工作不與薪資掛鉤,導致國有企業員工創新能力與工作態度萎靡不振。
其次,國有企業監督體制不完善,導致員工長期處于無人看管狀態,員工積極性普遍不高,用百姓的話說就是在國企“好混日子”。
再次,缺乏有效的競爭機制,干多干少一個樣,員工缺乏危機感。
最后,國有企業員工缺乏自我激勵的態度,在一個崗位一干就是幾十年,個人綜合能力長期得不到提升。
(三)有效融資機制梗阻
缺乏有效融資渠道,致使國有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投人資金匱乏。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我國融資體制已相對完善,但其存在的不足仍值得我們重視。在當前,我國國有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活動時仍面臨資金不足的困境,在開展經濟活動關鍵時刻資金鏈出現斷層,導致活動不能如期順利進行,從而影響其總體效益的增長。
(四)宏觀調控機制落后
宏觀調控機制落后,不能夠適應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政企不分現象普遍存在,一些國有企業領導者由上級政府直接任命,官員成為企業管理的主要力量。
其次,技術創新部門管理工作存在問題,不能具體落實國家下達的每一項政策,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
再次,將項目管理視為技術創新管理的主要內容,忽視獎勵機制、創新軟硬環境建設的重要性,缺乏大局觀整體意識。
最后,企業管理處處受限于政府,未真正實現自我管理。
(五)創新文化缺失
在企業內部,創新文化應該是一種常態,一種內化于企業員工的思維模式,而非習慣性的突發奇想。創新要打破思維的局限性,突破循環守舊的桎梏,直至今日,幾千年來封建守舊的思想仍殘留在體制內,因此,每一項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都面臨著重重阻礙。創新失敗就意味著冷嘲熱諷,加之創新成功概率十分渺茫,這導致國有企業很難進行大規模創新。
二、建立國有企業技術創新機制的主要思路
技術創新機制的完善,有助于提升企業創新積極性,要使國有企業形成這樣一種認知:技術創新與企業發展掛鉤,技術創新是提升企業綜合實力,實現企業發展的最佳途徑,要讓技術創新成為國有企業一種盛行文化,而非在政府軟硬兼施下進行的活動。為此,本文將從政府、企業、人才、制度及文化五個角度淺析國有企業技術創新機制的主要思路。
(一)政府:轉變職能,建立創新支撐體系
實現政府從管理者到服務者的轉變,建立并完善技術創新體制,做好監督、指導工作,貫徹并落實國家政策方針,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對創新成功的技術人員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努力協調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政府的服務功能。
(二)企業:樹立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
要使企業將技術創新擺在發展的首要位置,正視創新帶來的積極作用,逐步建設一批擁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國有企業。加大對國有企業科研部門的資金注人,使國有企業具備自主創新的能力。實現政企分離,改變政府官員對國有企業的操控,實現企業家對企業的治理。企業還要打破傳統思維限制,以科技創造利潤,用創新實現發展。
(三)人才:完善人才獎勵機制,發揮創新人才的主導作用
建立并完善技術人股機制,形成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獎勵和使用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人才在技術創新活動中的主導地位。制定公正、公平的利益分配體制,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將技術創新成果與企業領導者、參與研究人員直接掛鉤,提高對技術人員的重視度,將企業利益與職工利益聯系到一起,使二者能夠擰成一股繩,齊心協力為企業謀發展,找出路。只有激發每一名企業員工工作積極性,創造其激發意識,才能夠真正實現企業的發展,進而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
(四)制度: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大技術創新投資
保證國家下發的各項有關企業創新優惠政策能夠得到落實,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大對創新領域技術、資金的扶持,建立多種創新融資渠道,解決創新資金不足的問題。完善風險投資機制,通過設立證券市場的方式,增加社會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機會。
(五)文化:鼓勵創新,包容失敗
成功的果實是甘甜的,失敗的滋味則是苦澀的,一些國有企業不愿承擔創新失敗的風險,幾十年來如一日原地踏步,止步不前,為此我們并非單純鼓勵成功的技術創新,而是鼓勵每一項技術創新活動,并將創新視為企業發展的持久動力。對待失敗的創新,我們要給予包容的態度,包容失敗并非單純意味著不指責,也要為失敗建立鼓勵機制,鼓勵員工為實現企業發展所做出的嘗試,以便激發其他員工創新積極性,將創新文化作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建立創新型企業,為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建立國有企業技術創新機制的具體措施
(一)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政策引導
政府應加大對關鍵技術創新項目在資金、技術上的支持,為企業提供所需創新設備及人才,加大科研成果的轉化力度,提高對科技的重視程度。為引導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的穩步推進,政府還應落實各項創新政策,并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政府充分發揮技術創新活動中領路人的角色,引導我國各項創新活動穩步實施。
(二)對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引導
加大對高新技術創新領域企業扶持力度,引導國有企業進行新產品開發,對研發成功的企業及參與人員給予物質及精神上的雙重獎勵。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命脈,政府應落實對中小企業各項優惠政策,保證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三)開辟多種融資渠道,加大創新工程資金注人
提高度研究開發重視度,國家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應提高至合理水平,國有企業科研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應保持在2%以上。通過建立多種融資渠道解決企業創新融資難問題,支持企業開展各項技術創新活動。
(四)吸引人才
設立專門的技術創新資金,提高創新人才的薪資待遇,落實各項優惠政策,留住各領域尖端人才,對企業職工定期開展培訓工作,抓住科研所向企業轉變的良好機遇,使科研成為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工作的先鋒力量。給予人才優厚的薪資待遇及研發環境。
(五)文化宣傳
以科技創新比賽形式激發企業職工創新積極性,使創新意識深入人心,弘揚包容精神,失敗乃成功之母,改變對失敗一味地指責的態度,鼓勵員工的每一項技術創新活動。
四、結論
綜上所述,造成我國國有企業創新機制不健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包括政府、企業自身、人才匱乏、技術缺失、思想束縛等,在完善企業創新機制對應從上述五個方面人手,針對性解決存在間題,從而提升我國國有企業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陳茜茄,靳鵬,海國棟.國有企業技術創新機制的建立與思路[J].化工管理,2015(25):109-110
[2]韓慧軍,唐虹.建立國企技術創新機制的思路與對策[J].河北企業,2005(6):24.
[3]姜勇.建立國有企業技術創新機制的思路與對策[J].經濟體制改革,2003(2);41-44.
作者簡介:
井倩,北京益安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