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其主要是依據集體所有制實行改革,根據股權制度把集體資產以一定比例分配到每位農民手中,讓每位農民都持有一定的股份,同時利用所持股份到年底分紅獲得效益。從一定程度來看,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獲取了顯著效果,然而依舊存在一些不足,阻礙著農村產權制度進一步改革,這要求對農村集體產權改革時,應深入分析,統一改革戰線,從而促進產權制度改革有序進行。基于此,本文首先闡述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深化改革的意義,在分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基礎上,提出了相關優化措施。
關鍵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傳統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明確了農民是集體資產的共同所有者,并且對這些資產所承擔的義務與所享有的權利有著對稱性、內容的一致性。傳統村民集體制度有著較強的資產排他性,也就是集體資產有關事務不受任何不屬于這個集體的人參與和控制。然而隨著農村多年的發展,村民個體不斷進入和移出,農村集體產權擁有者之間具有較大的矛盾,按照一直以來的經驗與有關理論。由此可知,形成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不夠健全和有關實施措施相對滯后,所以,對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深化改革的意義
(一)促進改革的協調性
一直以來,我國都非常重視“三農”問題,并且對此先后頒發了多項具有一定聯系的有利于促進農村改革的政策與措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推動農村集體所有資產實現的一項措施。可以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作為人手點,把農村這項改革的各項法制與政策相整合,增強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協調性和針對性。
(二)維護農民權益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點是農民的利益,實行股份合作制與經營性資產保證到戶改革,進一步確定集體土地產權,保護農民合法權益,提高農民經濟收益。
(三)推進轉變農業經濟方式
我國當下主要采用的是集體統一經營與家庭承包經營的雙重經營模式。在農村集體產權改革進程中,以往的經營方式有所改變,推進轉變農民合作、農民聯合及科技經營運行的方式,以此推進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多樣化發展。從而推動農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農民可以獲得集體利益,促使農業經濟獲得更好地發展。
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思想和改革存在矛盾
一些干部群眾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存在認知上的誤區,思想認識也沒有統一,容易受到老舊思想的影響,較欠缺市場意識。例如:一些群眾任務改革會對自己的權益,一些干部也覺得改革會威脅到自身權利。思想上錯誤的認知阻礙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進一步改革。
(二)清產核資工作量較大
農村集體在清產核資過程中存在較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賬面不符合實際情況
因為一些農村集體領導班子更替相對頻繁,而以往的領導班子對村里賬務疏于管理,部分流轉的資產沒有人賬,導致賬面價值不符合實際情況,許多資產閑置和賬外資產沒收等,使得村集體資產流失相對嚴重。此外,賬面價值不能為清產核資的重要參考依據,也就又提高了清產核資的難度。
2.以往存留的債務糾紛
農村領導更替頻繁難以澄清農村機動地和五荒地等固定資產,以往存留的債務糾紛及村里和其他農村債務問題不能找到真確的證據加以登記確認,存在較多擱置的產權爭議。
3.資產評估存在較大偏差
在進行資產評估時,由于集體經費有限和一些建筑性資產手續不足,難以請中介機構評估這部分資產,所以一些農村選擇成立村支書、會計、黨員代表及群眾代表為中心的資產評估小組。但是因為缺乏統一性與專業性,小組成員對固定資產的累積折舊思路不明確,使得資產評估金額和資產實際價值具有較大偏差。
(三)組織成員身份界限難度較大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界定與集體組織成員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是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的先決條件。因為中央僅給出了指導性意見,沒有推出相應的具體實施方案,各地區唯有根據地方性文件作為實施指導方案,比如一些農村確定組織成員身份是以戶籍與分得土地。但是由于當前農村地區勞動人口轉移程度極大,多數農民外出務工,農村剩下的大多數是婦女、老人及兒童。因為一些農村集體成員和外出務工人員與村里失去聯系,加大了人員界定帶來了一定操作難度;對于部分成員不配合,需要工作人員實施一對一進行溝通疏導。同時,針對“外嫁女”身份確定方面,在認定初期,一些地方政府并沒有給出相應的明文規定,這些成員身份界定工作也被放置下來了,為后續進一步改革留下了許多隱患。
(四)股份量化與股權設定存在較多問題
許多農村人員流動性較大,許多村民在外務工,使農村集體的股東大會制度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另外,如果農村實施股份可以加以轉讓與繼承,將出現農村股民不是農村集體組織成員,成員也不是農村股民的現象。而這將致使農村集體股份量化與股權設定加大了復雜性,提高了農村集體股份合作制經濟的管理難度。
三、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優化措施
(一)重視試點先行,扎實基礎工作
一方面,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建設,為進一步改革做充分準備。開展清產核資、會計電算化、村級財務委托代理以及財務管理規劃,構建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三資”監管平臺,完善有關決策和管理制度,采用“科技十制度”來規范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進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界定和農村土地統計等基礎工作,為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造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堅持循序漸進原則,注重試點先行。合理選擇村、鎮試點,有效發揮試點示范作用,為全方位推進改革提供配套的相對完善、可復制推廣的制度。促進農村集體股份占有權和收益權試驗,探究股份的有償退出、繼承以及抵押擔保等,為深入推廣農村綜合改革積累經驗。
(二)全面進行集體資產清產核資
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前提條件是清產核資。首先,確定清產核資內容,需要重點清算集體所有資源性資產、公益性資產及經營性資產,在進行查賬內資產清產的同時,也注重查賬外資產清產。通過清產核資整體,掌握資產結構、儲量、分布、運行效益等情況,構建數據庫,促使實現賬證和賬實一致。其次,在清產核資過程中堅持公開透明性原則,清查的所有環節和最終審核所確定的結果都需要加以公開,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在清產核資完成之后,應及時健全集體資產管理體制,規范化管理集體資產。最后,確定權屬界線,在清產核資基礎上明確集體資產所有權,主要是在堅持現有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權基礎上,就權屬不明確和存在爭端的資產資源根據法律加以確權,保證集體資產產權明確。
(三)做好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認定工作
確認成員身份是有利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環節之一。第一,堅持確認原則。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認定和享有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有著重要關系,關系到所有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極為復雜。在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時,改革單位成員需要確認實施方法,以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戶籍所在地和土地承包關系等為依據,根據實際情況,做好成員認定工作。第二,堅持走群眾路線。認真總結試點經驗,有效發揮農民群眾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采用“有法可依、無法依規、無規依民”的方式認定成員身份。認真貫徹有關政策,注重規范程序。重點在于確認婚嫁婦女、新人嬰兒、大中專學生、服刑人員等群體,民主協調,防止多數入侵犯少數人權益的問題發生。第三,做好勞齡登記。勞齡是體現集體經濟付出的重要標準,由于集體經濟組織經歷的時間較長.因此加大了勞齡登記難度。對此.改革單位需要制定勞齡登記工作計劃,保證農民群眾能認可勞齡登記結果,可以經受歷史的考驗。
(四)創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點任務就是創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當前農村可以按照村集體資產類型與存量,合理選擇改革方式。首先,針對經營性資產較高的農村,在明確集體產權歸屬基礎上,把資產折股量化成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創建股份經濟合作社。其次,針對經營性資產不多或不具備經營性資產的農村,在清產核資、成員界定、勞齡登記基礎上,建立經濟合作社。最后,針對集體資源性資產較大的農村,依據承包農民意圖,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一個特殊性的經濟組織,當下主要是以縣級以上的地方性政府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放組織登記證書,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此到有關部門辦理銀行開戶等手續,更好地進行經營性管理活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需要制定合作社規章,并按照規章來選舉工作機構和人員,成立股東大會、董事會以及監事會等治理結構。
(五)不同的形式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促使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主要是為了提高集體經濟、促使農民增收。農村地區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明確其具備的作用,在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產、發展集體資產、服務農民群體等方面,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市場主體,必須利用自身具有的各種有利條件,選擇合理的發展方式和經營模式,以不同的方式來提高農村集體經濟,有助于農民群眾享受農村改革發展成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是短時間就能實現的。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吸取有關教訓,積累有關經驗,盡量避免發生錯誤。同時,農村各地區的工作人員和農村群眾也應有效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政府有關部門也應加強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健全有關政策和體制,推動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與政策體制,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發展道路,完成農村經濟較好發展的目標,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阮春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困境與策略研究[J].社科縱橫,2018(4):65-68.
[2]秦中春.完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的建議[J].發展研究,2018,No.380(4):15-18.
[3]傅萍.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壯大農村集體經濟[J].農業經濟,2018(4):39-40.
[4]朱方林.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調研與建議[J].江蘇農村經濟,2018(1):48-50.
[5]夏英,鐘桂荔,曲頌等.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做法、成效及推進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18(4).
作者簡介:
田金鳳,青州市東夏鎮人民政府,山東濰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