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延軍
摘? 要:應用題作為小學數學中重要的知識點,不僅能夠從側面反應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能夠促使學生解題中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本文中,筆者根據教學實踐經驗,就如何在新課改背景下開展小學應用題教學進行闡述,并且提出幾點有效建議。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生;應用題;教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題作為重點教學任務之一,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之上將如何解答應用題的高效辦法講解給學生,還要使其學會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答現實生活中的一些難題,進而實現高效數學應用題教學目的。
一、教學問題生活化,提高學生解題興趣
現實世界存在豐富的數學問題,需要人們通過仔細觀察和應用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加以解決。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之上借助一些經典的以及具有生活實際意義的數學習題來開展教學活動,實現教學問題生活化,既能夠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又能夠促使他們嘗試使用所學數學知識解答數學問題。學生在脫離了機械式的環境后可以融入生活化教學氛圍中,并從中應用數學思維解答生活化應用題,能夠促進學習效率的有效提升。
例如,教師在講解應用題目“修筑一條公路,完成了全長的60%后,距離中點有20千米,問這條公路有多長”時,采用的是問題生活化教學策略。課上,教師道:“同學們看到這道應用題首先想到了什么呢?”學生道:“應用題中含有百分數,所以應該是百分數應用題!”教師繼續道:“非常棒,那這道百分數應用題目是關于什么的呢?”學生道:“修公路!”教師道:“對,因為公路太長了,我們可以把這條公路看作是一根繩子,雖然不知道這條繩子的長度,但是我們知道其中兩個條件,一個是60%,一個是20千米,大家能夠嘗試利用這兩個已知條件解出答案嗎?”學生立即開始計算,有人說:“如果設繩子長度為x,那么已完成的長度為60%x,所以可以列出方程
,求得x的值為200千米!”教師對其進行肯定。小學數學教師通過實現了應用題教學教學生活化,不僅提高了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興趣,還有效提高了他們解答應用題的效率。
二、巧用數形結合法,培養學生解題技巧
數與形作為數學中兩個基本研究對象,既是相互關聯的,又可以相互轉化。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數形結合思想傳授給學生,使其能夠學會從“數”中抽象出“形”,也可以從“形”中提煉出“數”,通過相互轉化來進一步提高他們解答數學應用題的效率。學生在學會應用數形結合思想來解答數學應用題后,不再會感到數學應用題復雜難解了,而是掌握了解題技巧,并對解答應用題充滿了無限自信。
例如,學生在學習解答百分數應用題時,遇到這樣一個題目:“一果品公司有一批蘋果在出售,當他們售出30%后,又購買了160箱,這樣現在的蘋果數量比原來多了
,問現在有多少蘋果?”很多人不知如何下手,教師便提示學生將原來的蘋果數量看作單位“1”,并用一線段來表示,并從中取出一段標記為30%,剩余的標記上70%,然后再購買的可以在原有線段后再添加一小段,并標記上160箱,而且這160箱也就是多出來的
。學生立即明白過來,通過作圖開始解答題目。小學數學教師通過巧妙地將數形結合思想分析應用題目的方法講解給學生,引導他們通過作圖來解答復雜的應用題,可以有效提高其解題效率。
三、組織合作與探究,鍛煉學生思維水平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較差,在遇到應用題時經常不知所措,無從下手,缺乏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數學教師可以根據這一情況組織合作與探究活動,使學生學會以團隊合作模式共同探討解答問題的辦法,有效鍛煉他們思維水平,提高其應用題解題效率。小學生思維較為活躍,稍加點撥就能夠很快找到解答應用題的關鍵點,所以在以小組為單位探討數學問題時能夠相互引導和提示,對提高應用題解答效率和解題能力幫助極大。
例如,學生在學習“比”一節時,遇到了這樣一道應用題:“一個周長為24厘米的長方形,它的長與寬的比為2:1,請問它的面積為多大?”學生剛剛接觸比例問題,解答起來有一定難度,于是教師便開展了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并說道:“同學們接下來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究,畫一畫,想一想,看看怎樣才能快速理清周長與面積的之間的轉化關系。”學生立即開始小組探究活動,有的小組成員建議先畫出一個長方形,并根據長與寬的比找出長和寬分別為多少,然后再根據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求出面積。經過激烈的討論和探究活動,他們很快就得出了答案。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解應用題時沒有直接帶領學生一起分析題目,而是通過將課堂還給學生,使其共同探討和分析題目來得出最終答案,有效鍛煉他們思維水平。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之上要采取各種高效的教學手段展開應用題教學,使學生能夠對應用題產生學習興趣,并且逐步掌握應用題解題技巧,同時在解題過程中逐步鍛煉學生數學思維,為其初中數學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巧芬.淺議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有效教學[J].新課程學習(上),2011(1).
[2]肖利斌.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有效教學[J].新課程(小學),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