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勇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數學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新課標積極倡導的。我們使用的青島版教材,雖然已經力所能及地做到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重視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情感和態度。但是由于每個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經歷不同,所以并不是教材中所有信息窗提供的信息和例題都適合我們的學生。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加強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的有機整合,體現的不僅是讓數學知識回歸生活,更重要的是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其進一步了解生活中蘊含的數學知識,同時也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在教學資源整合方面的幾點做法和策略。
一、整合教學素材,使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其思維和接受水平還處于形成和發展階段,所以教師應將較為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手段呈現給學生,為學生積極的挖掘實際生活中的教育資源,進而真正實現教材知識結構與學生認知結構的同步優化顯得至關重要。例如:教學“小數的意義”時,學生對教材中正方體平均分成的1000份較難理解。教學時,我用一軟米尺代替正方體圖例,依據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來對應理解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和千分之一,還讓學生對應著某些小格標上數值。這不僅化解了在數軸上表示數的難點,同時還給學生提前滲透了1分米=0.1米、1厘米=0.01米、1毫米=0.001米名數的改寫這一方面的知識。這樣通過利用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將教材中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整合、補充和加工,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具體化,使學生輕松愉悅地學會了新知。
二、從學生的生活入手,開拓學生思維發展
日常生活中往往蘊涵著大量的數學知識,而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和總結實際生活中的數學知識,以此來增強學生的生活意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解完“三角形的穩定性”的知識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探究怎樣解決課桌椅的搖晃問題,實際生活中木匠都是怎么做的。而在講解完“圓”的知識后,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解釋為什么車輪要做成圓形。同時,在講解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識后,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實踐操作來測量教室,或家中客廳的面積,然后再給學生提供幾種規格和價格不同的地板磚,讓學生制定一個最佳的鋪地板磚的方案。這樣通過利用生活知識設計數學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地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生活意識,開拓思維的發展,從而能獲得更加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數學課堂教學
在教學中緊密聯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關教學材料,捕捉有益的數學信息,把學生“身邊的數學”搬進課堂,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如:在教學“千米的認識”時,教材安排了一個城市的路標圖,而這個地方離學生生活實際太遠,他們很難體會到圖中所標的“10千米”和“23千米”大概有多遠。因此,我把這個例題更新成我班學生比較熟悉的“學校到高架橋大約有1千米”,“學校到一中大約有4千米”。學生基本都去過這些地方,因此在此基礎上比較容易理解千米是比米大很多的單位,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1千米的長度觀念。
四、合理布置課后作業,服務于課堂教學
課程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起指導功能,所以,在教學中,由原來的老師準備教具、制作課件變為讓學生自己動手把教材內容完成。當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完成課堂知識時,學生會非常激動地想要表達自己的成果,這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當學生把知識揮灑得如同玩游戲一般時,他們便不再覺得學習枯燥無味,反而會積極向上,提升學習的自信心。例如:在講解“植樹問題”時,我課前給學生布置一項作業,就是在課間和回家的路上,認真觀察路旁樹木的種植情況,并用簡易線段圖畫出來。第二天一上課,我就把學生們繪制的樹木種植圖在平臺上進行了展示,并進行了歸納整理:有路兩旁都栽的,有一旁栽的,有兩端都栽的,有只栽一端的和兩端都不栽的情況。憑借學生們繪制的圖示,教師講解了間距的意義(樹和樹之間的距離),探索了各種類型間距數、種植棵數及路長之間的關系,總結出了計算公式,輕松、順利地完成了植樹問題的教學。
總之,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能夠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全面激發,還能吸引更多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教學,不僅彌補了傳統教學與實際生活脫節的缺陷,還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其情感體驗,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教學,不僅尊重了學生的生命,引領了學生的成長,還能更優越地拓寬視野,提升學生數學素養,改變思維方式,真正達到“學數學”的境界,使課堂教學增生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