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
【案例背景】
你聽過這樣一個寓言故事嗎?一個挑水工有兩個水罐,一個水罐有一條小小的裂痕,而另一個水罐完好無損。完好的水罐總能把一罐水從遠遠的小溪運到主人家里,但那個有裂痕的水罐在到達目的地時,里面總是只剩下半罐水了。有裂痕的水罐因為自己天生的缺陷而感到十分慚愧,心里一直很難過。兩年后的一天,它在小溪邊對挑水工說:“我為自己感到慚愧,我想向你道歉。”挑水工說:“在我們回主人家的路上,請你注意小路旁的那些美麗的花兒。”當他們上山時,那個有裂痕的水罐看見太陽照著小路旁美麗的鮮花,這美好的景象使它感到非常快樂。挑水工說:“難道你沒有注意到,剛才那美麗的花兒只長在你這一邊?那是因為我早知道你有裂痕,然后利用了它。我在你這邊撒下了花種,每天我們從小溪回來的時候,你漏下的水就澆灌了它們。兩年中,我經常摘下這些美麗的鮮花去裝飾主人的屋子。”
看,有瑕疵的水罐成就了美麗的鮮花,瑕疵有時也是這么有用呢!請善待學生的瑕疵吧,有時這些不完美很可能是他們進步的動力,甚至成為未來的閃光點呢!
成功的課堂教學是精彩的,在師生互動生成的過程中,其間情感的交流、思維的碰撞、創造的迸發往往會成為課堂教學中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不過,我們卻容易忽略另一種“精彩”—— “錯誤”。其實,“錯誤”是一筆可貴的教學資源,是學生積極思維時閃爍的瞬間火花。一般情況下,只要學生經過思考,其錯誤中總會包含某種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隱藏著一種超常、一種獨特,反射出智慧的光芒。“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教師應珍視“錯誤”,樹立正確的“錯誤”觀:理解學生的錯誤,允許學生出錯,承認教育的差異性,并冷靜分析錯誤的原因,幫助學生靈活糾正錯誤,帶領學生從“錯誤”走向“正確”,以后避免犯同樣的錯誤。英國一位心理學家說過,“錯誤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可原諒的。”教師要充分利用數學實踐中“錯誤”這一“財富”,化弊為利,將錯就錯,正確、巧妙地利用錯誤,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得到進步和發展,讓“錯誤”的價值得到體現,讓“美麗的錯誤”裝點出“鮮活的課堂”。
【案例描述】
案例一:
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出示一個圓錐,問道:“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怎樣計算一個圓錐的體積?”一位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我知道,應該用圓錐的底面積乘上圓錐的高,因為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的體積都是這樣計算的。”面對這樣的答案,我并不急于判斷正確與否,而是引導學生注意觀察這幾種立體圖形的特征,說:“這位同學說得也有幾分道理,你們認為呢?”馬上有學生站起來說:“這樣計算是錯的。因為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有上下兩個面而且這兩個面都相等,所以都用底面積乘高求體積,而圓錐只有一個底面,用底面積乘高求體積顯然是錯的。”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顯然,大家都同意這位學生的看法。我又說:“這位同學說得更有道理。那么,究竟怎樣求圓錐的體積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課伊始,學生的錯誤成了他們自己的探究性資源,同學們在“欲罷不能”的濃濃的探究氛圍中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點評: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興趣。而“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錯誤”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只要巧妙運用,也能較好地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對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
案例二:
教學《百分數應用題》中,在學生已掌握百分數應用題的基本解法后,我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題:“科技小組進行玉米種子發芽試驗,發芽率是96%,有480粒發芽,有多少粒沒有發芽?”有的同學作出了“480-480×96%”的錯誤解答。教學時,我把其作為促使學生反思的好材料,組織學生思考,辨析錯在何處,為什么錯,如何改錯,引導學生開展討論。有的學生說:“這樣列式算出來的答案有一位小數,不符合實際。”有的說:“480×96%這個算式表示發芽的種子數×發芽率,不知所求,沒有道理。”有的說:“發芽的種子數-發芽的種子數×發芽率=沒有發芽的種子數,這一數量關系錯了。”有的說:“正確的數量關系應該是:試驗種子總數-發芽的種子數=沒有發芽的種子數。”也有的說:“試驗種子總數=發芽的種子數÷發芽率。”……最終,做錯的學生將算式糾正為“480÷96%-480”。一道錯題,引發了同學們對所學知識進行了一場大討論。同學們在辨析錯誤的過程中,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反思能力。
點評:費賴登塔爾說:“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就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對自己的解題思路進行認真的回顧和分析,讓學生明白為何出錯,這樣既能使學生避免重蹈覆轍,又能提高反思能力。
案例三:
在教學過《圓的面積》后,我出了一道思考題:“一塊長方形鐵皮,長是16厘米,寬8厘米,如果用它剪直徑2厘米的圓片,最多可以剪多少個?”學生根據以往的經驗,往往用大面積去除以每塊的小面積,即:16×8÷[3.14×(2÷2)2] ≈ 41(片)。經過思考討論,得出應該用“去尾法”,即:40片。然而,本題卻根本不能用這種方法去解答!于是,我讓學生畫草圖,一個個豁然開朗:原來正確的解法是(16÷2)×(8÷2)= 32(片),根本不可能剪出40片。進而有學生想到用16×8÷(2×2)=32(片)。
點評:可見,經驗是一把“雙刃劍”,成功因為經驗,錯誤也可能因為經驗!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敢放手,學生在學習中小心翼翼,亦步亦趨,經歷的挫折少了,解決問題淺嘗輒止,也就不會產生自己獨到的見解。我們在教學中應該適當地為學生創造一些機會,讓學生在碰壁中學會對數學問題作深入的思考。
【案例反思】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錯誤具有不可預見性,而這樣的錯誤又往往是學生思維的真實反映。巧妙利用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錯誤,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全方位審視自己在學習活動中出現的錯誤。在教學過程中,當發現問題時,教師能在課堂中巧妙地把學生的錯誤作為一種智力發展的教學資源,機智、靈活地加以引導,拋磚引玉,讓學生在互相爭辯、討論中逐漸認識到錯誤的根源,發現問題的本質,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訓練了學生的反思能力和辨析能力;讓學生充分展示思維過程,探求其產生錯誤的內在因素,則能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建構。那么,如何有效利用“錯誤資源”呢?筆者以為:
(一)顯示錯誤,防患未然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而學生犯錯的過程就是一種嘗試和創新的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我們能故意制造一些美麗的錯誤并主動呈現錯誤,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認識角度,憑借自己已掌握的數學知識找錯、知錯和改錯,讓學生產生強烈的糾錯欲望,讓學生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比較、判斷、思考、甚至引發爭議。讓學生在錯誤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究,從而讓學生了解并改正,預先實行控制。那么課堂就會展現出它真實、精彩的魅力,學生也因此興趣盎然。
(二)誘導錯誤,引發深思
教師應善于恰當設置一些 “陷阱”,甚至誘導學生“犯錯”,使其“上當”,當他們落入“陷阱”而還陶醉在“成功”的喜悅中時,指出他們的錯誤,并通過正誤辨析,讓他們從錯誤中猛醒過來,記取教訓,往往能收到“吃一塹長一智”的效果。由于高度的情感反差,伴隨著明顯的正誤對照,自然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故意出錯,引起質疑
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探究的過程,通過教師的主動呈現錯誤,讓學生的心理泛起了漣漪,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課堂上老師有意“出錯”能有效地調節教學氣氛,讓平淡無奇的課堂變得更具誘惑力。通過故意暴露錯誤,并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充分討論甚至發生爭論,進而引發探究。老師這樣的故意出錯,把學生引入矛盾的困惑境地,使他們對自己的認知產生懷疑、自主反思,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從失敗中找出原因。
(四)將就“錯誤”,因勢利導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可能不出現錯誤,就因為有了這種那種錯誤,我們教師就要考慮如何利用好這些“錯誤”化弊為利,我們也可以經常針對學生的錯誤進行“將錯就錯”的訓練。這種“化錯為正”的方法,引導學生從正、反不同角度修改錯誤。這不僅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發現錯誤,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可以揚長補短,拓寬學生的思維,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五)建立錯題庫
要求學生準備一本錯題采集本,把平時作業及形成性練習中的一些典型性錯誤找出來,把錯誤的習題從作業本或練習紙上“剪切”下來,“粘貼”并整理“編輯”在錯題采集本上。整理的同時認真分析,尋找問題的癥結。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1.錯誤原型。2.分析原因。3.標明解題的正確方法(最好有完整的分析過程)。4.提出改進的措施。
通過建立錯題庫,學生可以正視自己的失誤和缺點,時時對自己加以警戒,培養嚴謹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問題的課堂才是問題最大的課堂。”課堂是學生出錯的地方,錯誤是伴隨著學生一起成長的。教師應以真誠的態度去傾聽,牢固樹立“錯誤是資源”的意識,正確地對待錯誤,獨具慧眼并及時捕捉稍縱即逝的錯誤并巧妙運用于教學活動中,讓其發揮出應有的價值,讓學生從錯誤中獲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識。“錯誤”也是一種美麗,錯誤也是一種成功。課堂正是因為有了“錯誤”才變得更加精彩,我們要讓“錯誤”精彩起來,讓“美麗的錯誤”裝點出“鮮活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