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貴陽

如果我必須將教育心理學的全部原理歸結為一句話,那么我將會說,影響學生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乃是學生已經(jīng)知道的東西,肯定這一點并據(jù)此教學。
[美]戴維·保羅·奧蘇伯爾
有效的教學必須建立在教師對學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實際上,對于學生,教師并不是一個知者。對教師來說,學生其實就像一本巨大的,難以讀懂的書。學生的大腦是一個黑箱,教師只是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來猜測這個黑箱里究竟有什么東西。但因為是猜測,所以它是存疑、不太可靠的。因此教師應當成為一個積極的探究者,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入深入的探究。
學生的大腦并不是一張白紙,任憑教師在上面畫畫。你想畫什么就畫什么,你想怎么畫就怎么畫。學生在學習某一科學概念之前,對該概念都會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即前概念。
所謂前概念,是指個體在正式學習某個只是之前,頭腦中基于習得的經(jīng)驗和知識,對該知識已有的認識。在學生的前概念中,有些與科學概念有相似之處,但是學生對這種概念的理解大多還是相當淺的,只停留在表面而不能深入到概念的本質,更多的則是與科學概念相悖的,因此前概念又常常被稱作“錯誤概念”。前面奧蘇泊爾所說的學生已經(jīng)知道的東西就是前概念。
為了提高教學效率,作為教師有必要了解學生的前概念,而筆者認為了解學生前概念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是傾聽學生。只有了解了學生的前概念,才能有針對性地采取教學措施。
教學案例
題目:將等質量的CaCO(塊狀)和NaCO(粉末),分別浸入一定量10%鹽酸和10%硫酸溶液中,產(chǎn)生CO的質量隨時間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CaCO一定沒有剩余
B.消耗HCl與HSO的質量比為73:98
C.消耗CaCO與NaCO的質量比為1:1
D.反應產(chǎn)生水的質量不相等

生:老師,我認為A選項是錯誤的,CaCO一定有剩余。
師:嗯,說說你的判斷依據(jù)。
生:因為碳酸鈣是塊狀的。
師:老師不明白,為什么塊狀的碳酸鈣一定會剩余?
生:對啊,比如我有這樣的生活經(jīng)驗。有的時候家里做菜,菜里放的鹽是塊狀的,我們吃的時候就會吃到鹽,就是因為鹽沒有完全熔化。這里的碳酸鈣因為是塊狀的,所以不能反應完,因此我認為碳酸鈣一定有剩余。
師:哦,我們思考一下塊狀的鹽放在菜里,為什么不能完全熔化?
生:溫度不夠高或時間不夠長或水不夠多。
師:對,但是這個題目中橫坐標是時間,因此,時間沒問題,那么影響碳酸鈣有無剩余的因素還有什么呢?
生:酸的量,如果酸的量足夠,那么碳酸鈣也就不會剩余了。但是酸的量題目沒有交代。
師: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塊狀并不會影響反應物的量,那么塊狀和粉末狀究竟影響的是什么呢?
生:反應速率。
師:對啊,你看到題目哪里有體現(xiàn)?
生:圖像中碳酸鈣的圖像比碳酸鈉緩。
師:是的,那么圖像中除了可以得到兩者的反應速率不同,還有什么信息我們沒有捕捉到?
生:我覺得圖中能得到的最大信息是最終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量相同。
師:對的,盡管題目未交代酸的量,但是交代了二氧化碳的量是相同的,我們不妨從化學方程式上研究研究看。請你將相應的化學方程式寫下來。
生:CaCO+2HCl=CaCl+HO+CO↑
NaCO+2HCl=2NaCl+HO+CO↑
師:非常好,你能夠又快又準確地寫出兩個化學方程式,這是做對題目的保證。我們仔細看一下兩個方程式不難發(fā)現(xiàn)如果碳酸鈣和碳酸鈉的份數(shù)相同,生成的二氧化碳是相同的。不妨假設生成的二氧化碳就是一份,質量是44g,此時需要的碳酸鈣是100g,碳酸鈉是106g。
生:哦,我明白了。因為最終生成的二氧化碳質量相同,因此,所需的碳酸鈣和碳酸鈉份數(shù)相同,而碳酸鈣相對分子質量小于碳酸鈉,因此,碳酸鈣必有剩余。
師:對,這樣一來其余選項也能分析出來了。
生:嗯。(點點頭)
師:這位同學能夠將生活中的經(jīng)驗用于解題,這是很棒的。但是上述現(xiàn)象與本題有較大的差異。首先那個現(xiàn)象是物理變化,而本題是化學變化。化學變化的題目首先應考慮寫化學方程式。然后就是生活現(xiàn)象中的時間和本題不同,本題的時間是橫坐標,時間可以無限長,而生活中很難找到這樣的現(xiàn)象。所以,我們可以用生活經(jīng)驗幫助解題,但是一定要看清題意。
教學反思:如果教師只是問學生A選項正確與否,那么,后面錯誤的依據(jù)也就出不來了,也就使學生隱藏了一個錯誤。所以多傾聽學生的判斷依據(jù)既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又可以幫助教師走近學生,使教師更了解學生,有時更會有意外的收獲。像此題中固體形狀會影響化學反應的速率,并通過圖像的斜率展示出來,這都是預設之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