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治幫
摘 ?要: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根本問題。
關鍵詞:學校;家庭;學校品德教育;教學質量;學生積極性
教育好獨生子女,留守兒童,學校和家長應把孩子擺在一個恰當的位置上,使之正確地、實事求是地認識自己的價值、地位和身份,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掌握正確的行為準則,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樣,孩子們將來步入社會生活,就會找到自己的恰當位置,對社會、對人生、對他人有一個正確的態度,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可見,孩子的成長不單單是一個家庭的問題,也不僅僅是某所學校的問題。只有真正形成“家校合一”,才能使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家庭、學校共同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
(一)共育力度不強
現在人們重視教育,家校共育意識也越發強烈。然而現實的種種因素讓他們也會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時候。家長盡管知道自己應該更多關注孩子在校表現,但是工作繁忙往往是非常現實的一個理由。柘城縣外去務工者多,留守兒童每年都在增加,“家校共育”的發展上比較薄弱,另外還有一些離異家庭在這方面也缺乏關注。
(二)方法精彩紛呈,實效難以持久
學校為了體現并實現“家校共育”確實用心良苦,方法可謂精彩紛呈。比如規定教師每月必須與家長聯系多少次,家訪多少次,制作家校聯系卡,班主任、學生、家長三方用文字溝通,開放家校活動日,家長老師共同參與學生生活等等,都是非常不錯的方式方法,但為何說立意效果難以持久?班級人數眾多使得老師的聯系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一些調皮孩子或者學困生往往才是聯系的重點,家校聯系卡在使用初期最見效果,久而久之班主任、學生和家長卻會滋生疲于應付的心態。開放家校活動日準備時間過長,操作時間過短,很多時候也流于形式和表象,為了活動而活動。
二、家庭,學校共同教育發展途徑
在認真分析了“家校共育”現狀問題之后,應當建立合作機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努力,真正實現小學“家校共育”。家校共育不應該只是每次活動中的曇花一現,而是細水長流,為實現教育最終目的行之有效的舉措。
(一)樹立合作意識。談及新課標中的合作,很多人能夠立刻想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其實,在教育教學中,不僅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需要合作,在家校共育中更需要合作意識、合作精神。家校合一不是靠學校單方面來實現的,我們要盡快轉變學校是單向的發起者,家長是沉默者、接收者的角色。讓學校和家庭樹立合作意識,雙方都有責任和義務來促進家校共育的良好發展。
(二)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合作。隨著信息技術應用越來越普遍,孩子學習需要上網,學校教育也已入網,家校互動同樣需要網絡,實現教育技術現代化和教育信息化已成為信息時代教育的必然選擇。目前,許多學校要求班主任積極利用網絡與家長進行溝通,及時提醒班級學生的情況,及時公布家長需要了解的事。不少學校已建立家校互動網站平臺,還有利用QQ、微信,曉黑板、老師說、口袋家教等實用的班級家校管理軟件。等建立班級群,邀請家長們加入該群,由班級家委會成員擔任管理員。
(三)加強學校和家長的溝通,共同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校可以召開每月一次家長會,比如說每學期每月可以召開一次,在期中或者段考時間也可以召開家長會,這樣的話每個學習階段的情況家長都可以有一個了解。家長在平時也要積極地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有了異常及時地和班主任進行溝通。家長會的召開,有效地增進了家校互通,強化了家校共建的意識,達到了學校、家長之間的有機結合,形成了教育合力,有力地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不可忽視的是家訪。這是比較傳統的家校聯系方式,這種方式的缺點是需要教師和家長拿出專門的時間來談。所以班主任最好提前和家長預約,防止撲空或給家長造成不便。家訪的優勢是雙方面對面談,開誠布公時間較自由。家訪時我改變了以往的告狀式。要知道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于是即使是針對問題學生,我也本著愛護學生自尊的原則,從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角度分別查找教育的弊端,為了孩子的發展而和家長共同尋求恰當的教育方式,讓教育對于某些學生來講恰到好處地施展。
(五)家長、老師精神關懷合作。精神關懷是老師專業勞動的核心內容,也是家長的核心內容。“關心,理解,尊重,信任”是關懷情感的基本表現,只有經過努力發揮了自己的教育智慧,感受到自己的勞動價值,感受到他的神圣性,才能享受老師、家長勞動的快樂和幸福,才能真正體驗到人生的教育意義。
三、結束語
隨著時代和教育改革的發展,我們對待教育的態度、價值、知識、技能和教育行為都需要不斷地調整、修訂。從個體發展來說,我們每個人都具有未完成性。為了自己更成熟,教育智慧潛能得到更充分發揮,我們不斷向自己提出新的更高的專業化目標,需要不斷地學習。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越接近,產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顯著。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家庭、學校和社會有其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學校教育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起主導作用,家庭教育是基礎起至關重要作用。在通常情況下,只有家校之間形成了很好的互動,教育才能取得成功。要使家長的教育配合學校教育,保持一致性,關鍵在于雙方的配合與協調,形成學校、家庭的德育工作統一戰線。新形勢、新情況,帶來了新任務,新問題,呼喚著新思路、新對策,更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引導我們教育工作的探索與實踐。教育的探索之路永無止境,唯有一顆博愛之心才是探索路上永恒的動力。我們希望家校共育不再是掛在嘴邊,裹著華麗外衣的空殼,而是體現在學校、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落實在孩子成長的點滴生活
教育教學本身是我們老師生活的主體,其中有付出之樂,有獲得之樂,有助人之樂,也有創造之樂。只有不放棄對教育孩子們追求,就會把心融入其中,就會把情感和智慧融入其中。
參考文獻:
[1]顧文偉主編《弟子規與幸福人生》鳳凰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師范司編,《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楊同銀,班主任工作技能訓練指導,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