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室外環境的創設,為孩子們提供了健康、豐富的活動環境,使他們在幼兒園的生活快樂,有益身心,喜歡上幼兒園,幼兒園成為孩子們的樂園。
關鍵詞:環境;創設
幼兒園教育環境,指的是能促進幼兒發展的,圍繞幼兒的空間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幼兒發展和生活的各種因素總體。《幼兒園指導綱要》的表述為: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那么如何創設與優化良好的教育環境呢?現談談我園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1 管理者觀念的轉變,讓幼兒園成為孩子的樂園。
我園是一所民辦幼兒園,民辦幼兒園不管是租賃還是買斷,合理的資金投入是幼兒園良性發展的保證。從2016年2月投資人買下我們的幼兒園始,不停的投入資金,將幼兒園的物質環境進行了創設與優化。
幼兒園大門進來,圍繞著操場,造型獨特的兩個小木房子與攀爬的木頭山坡、花壇、升旗臺、平衡木間隔,孩子們鉆到小房子里說悄悄話,爬過小山坡,坐在花壇邊上聊聊天,可開心了。
沿著操場走到幼兒園的后操場,廢棄的土堆我們種上草坪,用水泥將周圍框住就變成了小朋友們都喜歡的小山坡,爬上去沖下來樂此不疲;將沙池與攀巖墻合在一起,下面是沙池,孩子們在里面玩沙,一面的墻壁做成攀巖墻,安全有保障。
走過葡萄架來到我們幼兒園的小果園,這里可是我們小朋友觀察、畫畫、采摘的樂園,奧“我們吃的桔子是這樣長在樹上的”;帶著小畫夾,坐在樹下畫果樹,花草;最高興的是番茄熟了,蘿卜成熟了,我們帶著籃子來采摘,食堂阿姨烹調給我們吃,可好吃了。
將幼兒園淘汰不用的八九塊黑板,請師傅釘掛在外墻上與幼兒的視線平齊,做成“涂鴉墻”,孩子們可以不受拘束,隨意涂畫,想重畫一幅,擦了再畫唄!
將幼兒園的鐵柵欄圍墻全部拆除,用磚砌成兩邊鏤空的磚墻,進行幼兒園文化宣傳、幼兒手工展示、探索墻,我們園的“一周食譜”、“衛生保健”、“安全教育”、“園所簡介”等等宣傳;小朋友種植的小植物、畫的葫蘆的展示;水是怎么流動的、聲音是怎么傳播的探索墻的創設與優化。
幼兒園室外環境的創設,為孩子們提供了健康、豐富的活動環境,使他們在幼兒園的生活快樂,有益身心,喜歡上幼兒園,幼兒園成為孩子們的樂園。
2 如詩如畫的物質文化,哺育著師幼健康成長。
我園物質文化的原則是用環境傳遞文化和愛。充分利用現有的標準的、現代化的硬件設施,幫助孩子建構多元思維模式的空間。教師則為有準備的環境的支持者、觀察者和提供者。老師與孩子一起共同創設兒童每天經過、接觸到、感受到、看到、摸到的環境。
2.1童話故事天天講讀。
我們在幼兒園周圍的圍墻上,用KT板裝飾中外經典兒童故事,具體有“寶蓮燈”、“黑貓警長”、“夸父追日”、“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喜羊羊與灰太狼”“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等喜聞樂見科幻、童話故事。在每幅彩圖的下方還有文字的說明,便于家長帶著孩子時看看讀讀。
2.2二層樓布置各具特色。
教師們把握著“讓每面墻壁都說話”、“環境是第三位老師”的原則,按照不同的年齡班相對集中的布置。如:一樓以童真為主:“我是小小擠奶員”、“快樂小舞臺”、“我的七彩童年”、“請看我的作品秀”、“找媽媽””等。二樓以童趣為主:“兒童超市”、“糖果屋”、“米羅花坊”、積木搭建開放區等。三樓為中華古詩文閱覽區。開放的圖書閱覽區與墻壁上老師們設計的夸張的圖畫配有精致的封塑文字,真正取得了每一面墻壁都說話的效果。
2.3注重活動室布置。
每個教室是孩子們生活、學習、游戲的主要活動場所。除了幼兒園統一的:班班都有的自然角、圖書角、區域活動角、家園共育外,由各班老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全園每個班級既各有特色又和諧統一。老師們在布置本班環境時,充分利用家長的資源,帶來廢舊品,為班級布置出力。由此一個個神奇的活動區不斷涌現:“鹽城水街”、“我們的BRT”、“寵物醫院”、“師幼信箱”“我喂動物吃點心”“我心中的家園”等等。老師們既考慮到墻面、空間之間的和諧互動,把點線面巧妙結合,又合理運用顏色、材質的搭配,有彎曲的線條、懸垂的吊件,使得我們的教室活動空間,既穩重大氣又不失靈動和飄逸。孩子們在這么溫馨的環境中如同到了自已的家。
就這樣,經過師幼努力,共同創造了一個步移景異、充滿童趣、張揚特色的教育環境。
基金項目:課題編號16100,《幼兒園美術活動游戲化的實踐研究》
參考文獻
[1]《幼兒園適宜環境的創設》 朱敏芳 1997
[2]《幼兒園環境裝飾中的審美與互動》 徐麗云 2003
[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 2002年5月
作者信息:
鄧海霞(1976.08-),女,江蘇鹽城人,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2006級教育學生士,鹽城市城南新區金水灣幼兒園園長,課題研究方向為幼兒園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