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三毛
摘 要: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經濟全球化,但在現有的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的世界經濟格局體系下,中國在對外貿易中仍處于低勢能地位。本文基于新自由主義的視角分析經濟全球化,可以看出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的產物,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不得不參與這項游戲,究竟中國該如何積極參與其中,并在世界范圍內占領一個高勢能的位置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現實選擇;新自由主義
1 問題的提出
“全球化”是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越來越被頻繁使用的詞匯,其中“經濟全球化”一馬當先。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中國近年來經濟的迅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交通、通信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外資的進入。經濟全球化已是當今國際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因此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應該繼續實行金融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
關于今天的經濟全球化,學術界有很多爭論。一些學者對其予以高度的肯定,認為它是一種由市場自發引起的世界經濟整合,會使世界各國人民受益。蘇珊·白瑞斯福特肯定了全球化會使全人類共同受益。
2 新自由主義
由高新科技推動的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進程中,新自由主義成為了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理論和政策指導。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競爭成為一種世界范圍內的主導關系。在高度競爭的條件下,大公司為了與全球競爭對手進行有效的競爭,要求減輕賦稅、放松管制,而以提高效率、提高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的競爭力為政策目標的新自由主義正好適應這種要求,滿足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兩者之間形成了相互促進的趨勢。
全球化推動了新自由主義的發展,而新自由主義的發展又成為了推動全球化進程深入發展的力量。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新自由主義認為,國家經濟和國家主權都失去了意義,他們提倡“國家作用的弱化”,主張國家取消壁壘,實行貿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經濟非管制化,要求發展中國家盡可能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將主權讓渡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其最終的結果卻是窮國被迫服從于富國的經濟利益,成為富國擴張的犧牲品,這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拉美國家得到了很好的證實。
近年來,新自由主義在全球范圍內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最有影響的模式,雖然可以幫助西方發達國家走出困境,但是新自由主義主張自由市場機制,市場可以推動消費和創造財富,卻不能公平地分配財富,這就造成了財富分配嚴重不足等一些消極影響。
3 中國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的現實選擇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全球經濟結構性危機逐漸加劇,中國經濟與世界范圍內的勞動分工體系之間的矛盾更為顯著。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是一種損人不利己的政策主張,積極參加并努力參與其中是唯一的選擇。當前中國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面臨著的問題是如何參與全球化進程,如何努力在國際勞動分工體系中占領一個高勢能的位置。
3.1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經濟結構,使生產要素達到最優配置,提高企業、產業、地方及國家的競爭力和可持續增長的潛力。
要想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問題:一是化解產能過剩,中國過剩的產能很難通過需求高峰將其化解,應通過市場機制將過剩產能從市場出清。二是積極推進《中國制造2025》,大力發展新經濟,加快培育工業經濟增長新動能。要實現中國2015年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就必須完善技術創新生態,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不僅需要研發資金和人才要素的增加,更需要改善創新要素之間、創新要素與系統之間、創新要素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使創新生態系統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提高創新能力。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在國際分工中處于有利的地位。
3.2政府加強對幼稚工業的輔助,加強對自己國家企業的保護
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的貿易保護政策對各國企業的發展產生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他認為發展中國家實施保護政策是為了國內經濟的發展。
中國實施貿易保護政策可以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加強對幼稚產業的保護,可以使幼稚產業在短期內免受外來競爭力的沖擊,可以提高生產力,可以實現企業的規模經濟生產,這種保護是有選擇性、有期限的保護,長期來看,當這些受保護的幼稚產業成長為受保護的“成熟”的產業時,自由貿易還是最終的選擇。
3.3整頓全球化運行環境,增強全球化的普惠性
提高全球化運行質量,保護和更好利用全球化的動力資源。一方面,要凈化全球化運行環境,維護全球化正常秩序,必須要做到規范運作。另一方面,應進一步提升全球治理的質量,更好地應對各類全球性問題帶來的挑戰,加大各國合作應對共同挑戰的信心和能力。
增強全球化的惠普性,一是減少那些對發展中國家不公正、不合理的因素,尤其要給予那些處于全球化邊緣的最不發達國家更多關注和傾斜。二是要更好平衡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近年來在發展利益上出現的矛盾。
整頓全球運行環境和增強全球化的普惠性不能只靠少數國家或某一類,需要各個國家共同攜手,世界主要經濟體尤其負有更大的責任。作為新興大國的代表,中國應積極參與其中,為推動和引導全球化轉型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使新型全球化更具普惠性和包容性,更加文明、有序、高效,更富于活力和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權衡.經濟全球化發展:實踐困境與理論反思[J].復旦學報(社會科會版),2017,59(06):15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