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湖 吳敏 汪淑萍
摘 要:精準扶貧更注重扶貧的專業化和精細化,對扶貧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政府主導型扶貧模式與現在的反貧困特點不相符,要提高扶貧投資效率,需要推動參與式扶貧,激發貧困主體的內生動力,發揮他們自身的創造性和主動性。
關鍵詞:扶貧效率;參與式扶貧;產業發展
1 脫貧攻堅中發揮貧困主體內生動力的必要性
貧困群眾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把貧困主體的積極、主動性、創造性調動起來,主動參與到脫貧攻堅中,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習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強調:“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來的,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
貧困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經濟問題。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大規模的扶貧行動,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扶貧政策措施,在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政策的強力推動下,中國的扶貧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扶貧開發工作一直致力于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主要模式投入大量的扶貧資金從經濟層面去解決貧困問題,關注收入或者消費水平等物質層面的貧困,通過對貧困地區給予經濟援助、對貧困人口采取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等經濟手段,但是這種經濟層面的改造長期下來暴露出來一些難題。首先,救濟只能是部分的、一時的,想要全面滿足貧困人口的需要或長期的救濟幾乎是不可能的;其次,這些救濟和福利政策會使很多人產生依賴心理;最重要的一點是,現階段中國的反貧困特點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扶貧要精準到戶到人,更注重扶貧的專業化和精細化,貧困原因與反貧困需求趨向多樣性,對扶貧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回顧中國扶貧開發的歷程,總結之前的扶貧經驗,我們可以發現:發展是減貧的根本。所以我們應該從更深層次去尋找和解決貧困問題,關注貧困主體的個人精神狀態對生產、生活等行為產生的消極影響。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要實現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僅靠外部的“輸血”是不夠的,必須要增強貧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只有實現了貧困主體素質的提高和長期發展這個目標,激發貧困主體的內生動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2 造成貧困主體內生動力不足的原因
首先,從客觀層面來看:貧困人口作為經濟行為的主體,具有特殊的經濟利益目標,并在一定條件下采取一切可能的行動追求其目標。同任何經濟主體的行為一樣,貧困人口行為也受利益驅使、擁有的能力、面臨的環境等因素的制約。與一般人口相比,貧困人口面臨的風險更大、生產能力更弱、投入產出效率更低。
其次,從主觀層面來看:貧困,從表面上看是經濟的、物質的,而從深層次去剖析,則是社會文化的因素在起作用。一方面是由于某種社會文化長期積淀后形成一種落后的心態,和一成不變的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所以長期處于貧困中的人大多數知識貧乏,接受現代文明熏陶的程度較淺,而且常處于一種消極的、宿命論式的心理狀態,對貧困有著深刻的認同,安于“貧困”的現狀。更可怕的是一些地區的貧困人口由于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從而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思維分式、行為規范和價值理念,并對周圍的人和后代產生影響,代代相傳,形成貧困的代際傳遞。另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發展不斷加快的趨勢下,在物欲橫流的新時代,隨著國家扶貧開發力度的加強,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提高,貧困地區基礎設施也得到了較大改善,部分貧困群眾的思想也逐漸呈現多元化的狀態,特別是近些年受市場經濟的沖擊,農村精神文化建設作用發揮不明顯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部分群眾信仰缺失、精神匱乏,國家意識和集體觀念逐漸淡漠。缺乏自力更生的動力,“干部干、群眾看”、“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爭當貧困戶”等現象日漸突出,久而久之便只想“獲得”不講付出,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出現等靠要等被動脫貧思想,導致內生動力不足。
3 激發貧困主體內生動力的建議
“要確保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這是黨的十九大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要兌現這個承諾,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特別是貧困主體,要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充分發揮他們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3.1幫。幫助提高貧困主體脫貧的參與度,推動參與式扶貧,發揮貧困主體在扶貧開發中的主體作用。貧困主體由于認識水平有限和對于切實利益的考慮,對政策的認知必然與政策制定者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針對當前脫貧攻堅中貧困主體被動參與、內生動力不強、影響扶貧開發效果等問題,參與式扶貧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扶貧方法。通過創造機會、促進賦權等途徑,建立貧困主體廣泛參與的良性發展機制,調動貧困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發揮貧困主體在扶貧開發中的主體作用。即通過充分賦權貧困主體項目決策權、實施參與權、知情監督權、管理維護權和評估監督權,讓他們有機會或責任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參與扶貧開發的全過程,從而提高扶貧項目決策的科學性、降低經營風險,并借此改造貧困主體的依賴觀念和守舊意識,逐步提高貧困主體自我發展能力。
3.2轉。轉變落后的文化觀念,加快建設現代鄉村文明,奠定激發內生動力的基礎。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志。那些落后守舊的貧困價值和不良鄉村社會風氣嚴重桎梏了貧困主體的思想,制約了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先進發展理念在貧困地區的發展,影響了貧困主體的脫貧致富。要加強脫貧攻堅政策的宣傳教育,加強鄉村文明建設,發展鄉賢文化,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倡導和樹立勤勞致富的新風尚和理念,有針對性地加強貧困地區婚姻等觀念的改造,幫助貧困群眾擺脫落后的舊觀念,提倡文明節儉、反對攀比和奢侈浪費,樹立自強自立、不等不靠的思想意識,實現貧困戶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思想轉變,讓勤勞脫貧光榮,懶惰致貧可恥成為一種新風尚。
扶。扶持產業發展,籌建產業化風險基金,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找準內生動力的發展路勁。目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特別是西部偏遠山區,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滯后。要實現這些地區的脫貧致富,要靠產業支撐,產業振興是地區發展的額物質基礎。而對于貧困地區和貧困主體而言,他們作為市場經濟中的弱者,聯合是最佳的選擇。所以要加大隊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力度,把分散的貧困主體聯合結成比較穩定的產銷關系,解決貧困主體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資金和銷售等方面的難題,增強貧困主體的生產能力和抗御風險的能力,向高質量的綠色農業發展。
2018年安慶市委黨校系統立項課題(17AQDX31)
參考文獻
[1]徐志明.貧困農戶內生動力不足與扶貧政策績效--基于江蘇省342個貧困農戶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
[2]賈海薇.精準扶貧要重視人的現代性教育(J).學習時報
[3]孫曉峰、孫曼嬌.安徽省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研究(M).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吳湖:(1967.05-),男,安徽安慶人,本科,高級講師,中共宿松縣委黨校,研究方向:經濟;課題負責人。
吳敏:(1987.12-),女,安徽安慶人,本科,助理講師,中共宿松縣委黨校,研究方向:經濟,課題成員,本文執筆人。
汪淑萍(1965.02-),女,安徽安慶人,研究生,中共宿松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研究方向:縣域經濟;課題成員。
陳許彬(1965.04-),男,安徽安慶人,本科,高級講師,中共宿松縣委黨校,研究方向:管理、黨建;課題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