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成 陶炳健
創意是以創意設計為核心的生產領域,是文化藝術設計和商品生產的結合,它推崇創新與個人創造力,強調文化藝術對經濟的支持與推動。伴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文化一直被設計界所矚目。設計是將人類的精神意志體現在物中,并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一切文化層面的東西都會通過設計在人的生活方式中得到體現。一個產品的基本使用功能,既能滿足消費者的使用需求,又能滿足消費者的享受需求,而且還應有欣賞功能。設計是在文化的基礎上設計,設計在為人創造新的物質用品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創造一種新的文化。
1 藝術設計是文化創意中一種不可忽視的形式,它包括廣告、建筑、工業設計、時裝設計、出版、多媒體藝術、工藝品、影視動畫等,幾乎涵蓋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各個領域。
作為一種新型的生產力,它通過強調創造性與個性,來提高產品的科技、藝術含量和審美附加值,從而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與市場、企業有著緊密的聯系。事實證明,今天的藝術設計已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的重要戰略和有效途徑。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藝術的追求越來越高,文化創意的藝術價值也愈加得到重視和彰顯。在這種形勢下,藝術設計對于產品走向市場、創造產品附加值以及文化建設都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對藝術設計來說,“創意”是核心要求,那么“產業”則指明了設計發展的方向。藝術設計作為“文化創意產業”而發展,能夠使其內涵的界定更加清晰,從而有利于推動其向縱深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為藝術設計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和土壤,為藝術設計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必將造就藝術設計的繁榮。同時,藝術設計的繁榮也會為文化創意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利潤。
2 創意思維在環境藝術中的表現
環境藝術之多向、多元、多極性,構筑了人類環境藝術廣域的現代特征。環境藝術創作時連貫于一氣呵成,不容打斷。然而在理論和實踐兩個高峰之間的創造間隙,環境藝術家了解和研究了環境藝術的多向度、多元性、多層次,及其藝術觀念、個性、修養――頓開茅塞,揚長避短,克短拔優,順應時代而充實豐富“自我”邁向藝術的新臺階,從而實現了設計的突破和創新。這種創新精神不僅是對設計方法的合理運用,更是對藝術的透徹理解和多學科的融會貫通,也就是環境藝術設計的靈魂所在。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順應歷史,適應時代,才能把握設計的命脈,感受設計的靈魂。設計理論日趨多元化,信息社會文化藝術諸多因素及各種藝術潮流之變異要求每一個設計者都要“與時俱進”,具有創新精神,適時地作出改變以求得更好的適應,更大的突破。創意思維的注入能夠給予作品以真正的生命力和價值!環境藝術的創新主要反映在其作品的生命力特征中,即感受力、想象力、創造力、表現力,使它不在屬于環境藝術這一小小的范圍之中,而是面向世界,深入到人們廣泛接觸的生活之中。環境藝術新作品之豐富,使多元多極的環境藝術在發展和比較中成熟,而只有當歷史感悟與時代意識、精神物質融合之際,創造性思維才能把它的能量發揮到極至,環境藝術設計的靈魂才能得以升華。
在人類本體與自我的心理追溯和審美需求的尋覓中,藝術家追求,表現新穎和新型的多向多維文化心理意識,情緒心態欲求之個性藝術,追求和表現環境藝術遞進層次的本源和主流,它們與未來交相輝映,超越了時代而產生另辟蹊徑的新軌跡,創造出上乘佳作。藝術作品的創新,凝聚了人的心態欲求,熱情活力、智慧潛能和天性素質。環境藝術的未來發展要通過把握這種精神特質來實現。
3 環境藝術設計中缺少創意思維的原因
創意思維從建筑出現的伊始階段就表現出它強大的生命力,從原始簡陋的茅草屋到氣勢恢宏的古代神廟,從壓倒一切的“國際主義”到追求有機形態的后現代建筑,無不透射出它的光芒。環境藝術設計要發展就離不開創意思維,在對創意思維探索的初期階段對于創新本質認識不夠,導致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城市建設走過一段彎路。短短十幾年時間之內許多城市傳統結構肌理、空間形態不可逆轉的建設性破壞,盲目地崇洋導致建筑形式單一、畸形,不合時宜。究其原因有如下幾點。首先,新鮮事物的出現往往會導致盲目的追風或虔誠的信奉。在環境藝術領域則更多地表現在照搬照抄國外已有的建筑形式,對“洋建筑”盲目地崇拜,認為“國際主義”就是現代建筑應有的標準形式,是不容動搖的真理。這種觀念直接導致大量歐式風格的建筑原封不動的流入國內,一時間“歐陸風情”泛濫成災,“火柴盒子”隨處可見。原則地講,我們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也是社會轉型時代的必然過程,不足為奇。我們應該以平靜的心態,堅定的信心,艱苦的努力,通過我們科學研究、努力創作,深入改革來實現偉大而有意義的創新。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建筑也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面對自己的歷史優勢,我們應該借鑒國外建筑已有的成熟工藝,在充分運用中國傳統元素的基礎上對國際主義加以創新加以修正,這樣才能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這些建筑是屬于中國的,是有意義的創新。其次,便是現有高校的教學體制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大鍋飯”式的教學模式往往使得很多藝術設計系的學生個性劃一,缺乏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