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霞
在數學課堂上,我們作為教師總是有提不完的問題,讓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所以我認為數學老師就應該做一個有“問題”的教師。那么,在數學課堂上我們應該如何恰當的進行問題教學呢?問題一定是要教師提出來嗎?當然不是,我們人類總是在不斷的解決實際問題中學習到新的知識,教師只是一個引路人,我們只是給學生指引正確的方向,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所以問題不一定非要教師提出來,更好的問題是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才能得以充分體現,并且讓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之后的成功的感覺。下面我就以平行四邊形面積教學的過程為例,說一說我是如何在教學中體現“問題”教學的。
一、教學目標的定位
(一)增強數學概念,對知識加以靈活掌握
好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進行教學之前我們就要設計好用怎樣的問題才能把孩子們引入教學活動,才能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動力。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時候,關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非教師直接交給學生的,需要學生在解題期間進行認真思考以及探索,大膽設想,進而培養其想象能力。同時,在此期間,為讓問題最終得以解決,學生會按照現有知識進行重新構建,和同伴進行交流合作,親自動手操作,從而不斷對新知識進行發現以及掌握,對其現有認知系統進行豐富。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進行推導應當借助矩形面積,并且在解題期間借助割補方法加以呈現,這樣便于學生理解,并且達到對知識的靈活遷移以有增強數學概念這一作用。
(二)提高知識運用以及問題解決的能力
針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內容實施教學期間,教師可對下面三個問題加以利用,第一,是否能將平行四邊形轉變成學過的圖形面積來進行計算?第二,為什么要將平行四邊形轉變成長方形?第三,觀察原有平行四邊形與用割補方法拼成的長方形,說一說原平行四邊形與新長方形之間有什么聯系?借助上述問題促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及動手操作,在剪一剪以及拼一拼這些環節當中提高學生的合作交流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針對復雜真實的問題情境,學生可以自我引導以及獨立探究學習,把所獲新知用在問題解決當中,同時還能對自身學習活動進行監控及反思。
二、設計教學問題
在問題教學當中,問題屬于重要構成要素,要求教師用問題對學生學習行為以及動機進行激發,把問題當作導向,促使學生多種能力進行發展。而且,對關鍵問題加以設計是成功開展問題教學的重要環節。實施問題教學期間,老師對問題加以開發以及設計需對下面要點進行把握。
(一)明確問題情境
對平等四邊形的面積進行求解期間,需要學生借助所學知識對問題進行解決。而且,在教學當中問題情境需幫助學生對學科知識加以掌握。所以,問題本質需對學科知識加以反映,和具體內容加以緊密聯系,把教學內容當作中心對問題加以設計,并且將具體知識貫穿在問題解決的活動當中,經過問題探索、發現、知識構建等環節促使問題最終得以解決。而針對求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并不僅限于教材,本質是對割補方法的運用。因此數學教師在對知識間具體聯系加以滲透之時,需對矩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加以運用,在轉化期間對經二者間具有的等量關系。同時,數學教師需對核心主題不斷進行挖掘,對中心主題進行把握。
(二)根據重點對問題核心進行把握
在問題教學當中,問題并非只是對學生學習動機激發的教學情境,而是一直貫穿在課堂活動當中的,是維持學生學習動力的重要因素。把知識有及技能目標當作出發點,問題需要涵蓋一些具體知識。站在教學思考以及問題解決這一角度來看,教師設計的課堂問題需要引導學生經歷對探究以及解決的過程,并且在活動當中促使學生能力以及數學思維得到發展。比如,在講授“平行四邊形面積”期間教師設計的課堂問題需要層層鋪墊,層層遞進,并且貫穿在整節課堂,第一,讓兒童在一個平行四邊形的紙片上進行繪畫以及剪拼活動。第二,為讓兒童進行合作學習,老師可設計以下問題:其一,對平行四邊形進行剪拼轉化,可以形成哪種圖形?其二,大家怎樣進行剪拼?這樣一來,第二層的問題設計是在第一層的基礎之上進行動手操作的,學生通過轉化思想進行思考;其一,將平行四邊形剪成長方形以后,觀察其中變與不變的量。其二通過轉化之后,長方形的長和寬和之前的平行四邊形的高與底有哪些關系?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激發其探索興趣,使其主動對數學知識進行學習。
三、設計教學活動
(一)對學習主體進行明確
在問題情境當中,數學老師需鼓勵學生按照情境信息對問題加以呈現,并且提出問題。數學老師需給學生提供幫助。然而,學生需能獨立進行學習或者和同伴進行合作。例如,講授“平行四邊形面積”期間,把求哪個花壇更大當作問題情境,可以讓學生明白探究問題并且通過求花壇面積為其解題提供相應策略。
(二)進行分組教學
在問題教學中我們有時也要合作學習,因為人是有群體性的,在社會中人只是一個群體中的一份子,每個人都應該有團隊意識,集體主義精神,并且有時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通過合作我們可以達到我們個人所不能達到的效果中。在數學教學中我經常根據學生個體情況以及操作能力來進行分組活動,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探究、操作、討論、交流。例如,在講授“平行四邊形面積”期間,針對第一層的課堂問題,老師便可讓學生通過小組形式進行探究,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全作能力。學生課前要準備學具平行四邊形的 紙片,合作學習期間,在其平行四邊形紙片上,畫不同的高,沿著高剪開,之后隨意對這個圖形進行剪拼。當一些學生把剪開的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不規則圖形之后,老師可以進行適時點撥,引導其聯想之前學過的長方形,這樣一來,可以幫助學生突破困難,引導其朝著正確方向進行探索。進行合作學習可以降低學生學習難度,便于其對知識進行掌握。
課堂永遠是教師的主陣地,是問題發生的地方。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狀態、投入程度、合作的深度與效果、課堂的預設與生成、訓練與反饋,等等,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教學環節,都可能有問題存在。每一個具體問題的一現,就是教師對課堂觀察和思考的結果展示,每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就是對先進教學和課程理念內化與外顯的過程,就能促使我們對課堂教學諸多問題進行深度思考。數學教學在實施問題教學期間,需對教學目標加以準確定位,增強數學概念,促使學生對知識加以靈活掌握。在對教學問題加以設計期間,需明確問題情境,根據重難點對問題核心進行把握,并且突出問題具有的真實性,之后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只有這樣,才可能使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以及探究之中,提高其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