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英
摘 要:數學作為小學教學重要的課程來講,不僅能夠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全方面分析學生學習興趣與愛好,開展針對性教學,促使學生的計算能力得到提升,合理的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本文分析了小學中年級數學能力培養的意義,筆者根據自身經驗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計算能力;小學中年級;口算能力
引言:在小學中年級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進而有效的提高學生自身的計算能力,促使其在日過后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高效順利的解答相關應用題。然而,由于數學教學比較枯燥無味,很容易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相關教師應該適當的開展趣味性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一、提升小學中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意義
計算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小學生用于一定的計算基礎,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成績,同時能夠合理的應用到生活中。雖然在新課改的推動下,不斷降低對小學生計算能力的要求,但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仍然需要加強培養,為學生日后的學習提供幫助,提高其學習的成績。
眾所周知,人們在生活中無論是吃飯還是購物都會涉及到計算。因此,在小學中年級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極其重要的,然而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最基礎的計算卻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進而導致部門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出現錯誤,同時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說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發揮有效的作用。
二、小學中年級數數學能力培養的策略
(一)激發學生對計算的興趣
在小學教學的過程中,只有合理的激發學生計算的興趣,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計算學習,將計算當成快樂,提高自身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中年級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開展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并且根據實際情況將趣味添加,激發學生對數學計算的興趣,合理的設計計算能力訓練的形式。例如在學習《乘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置趣味游戲,教師事先相題目設置,以比賽的形式展現,不僅訓練學生計算的速度,同時培養學生計算的準確性。對表現優秀的隊伍給予獎勵,促使其他同學能夠積極的參與,進而提高自身的計算能力。
(二)培養學生口算的能力
據實際調查,學生計算的能力以及計算的準確性,與學生口算的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例如學生在四則混合運算的過程中,要想提高保障學生計算的準確率,以及提高學生計算的速度,則需要加強學生口算的練習與培養。而且只有保障口算的準確性才能夠提高筆算的效率,如589x242這種三位數乘法計算的過程中,雖然這種習題需要學生進行筆算,但是在筆算時也會設計到口算,若口算某一個部位出現錯誤,則會導致結果出錯。因此,要想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則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開展口算的練習,確保口算的準確性,進而提高學生的整理計算能力。
(三)鼓勵學生養成打草稿的習慣
在小學中年級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發展部分學生在做題時經常應用口算,或者在可悶的空白處胡亂寫個公式就算打了草稿,這些方法都是不正確的,雖然這種方式能夠鍛煉學生的口算能力,但是出現錯誤的概率較大。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引導學生打草稿的習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做題的準確性,同時能夠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四)合理的歸納易錯題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遵循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根據自身的思維能力與理解能力將問題回答,進而導致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無法顯現學生的主體性。久而久之,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會降低學生的計算水平。因此,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正確學生學習的方向。除此之外,教師在與學生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應該總結學生經常出錯的題型,并分析學生計算失誤的原因,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開展針對性教學,進而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五)培養學生數學的意志
為了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僅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需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意志。根據實際情況為學生設置課后任務,促使學生能夠堅持每天進行數學計算,刑場良好的數學計算習慣。只有長期的訓練才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師應該實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心情,合理的將學生的疑問接觸,克服種種難題,提高自身的計算能力。
結束語
總而言之,培養中年級學生數學計算能力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并不能一朝一夕完成,而是需要長期的累積與總結。因此,教師應該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合理的數學計算的方法結合,促使學生能夠高效的掌握基礎知識。針對學習狀況不同的學生應該開展不同的教學手段,還需要具有一定的耐心,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促使其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數學計算,提高自身的計算能力,為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康小玲.小學中年級學生數學計算能力培養之我見[J].學周刊,2018(17):61-62.
[2]葉少珊.計算能力,學習數學的堅強后盾——小學三年級學生計算能力培養淺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4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