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紅
摘 要:應用題是初中數學中重要題型之一,在中考分值中占據較大的比例,一直被視為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初中數學應用題可以加強學生對相關數學知識點的掌握,并且應用題中蘊含的定理有助于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所以教師應該對初中數學應用題教學引起重視。本文首先對初中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進行分析,然后對其具體的解題技巧進行探究,希望為相關人士提供微薄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初中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解題技巧
在新課程教學理念下,教師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會學生利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數學應用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主要考察學生對各類知識的運用,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習難度與教學難度,所以對初中數學應用題的教學策略與解題技巧進行探析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一、初中數學應用題的教學策略
(一)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要摒棄以往傳統“言傳身教”的教學理念,在教學的過程中,實現主導者向引導者的角色轉變,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積極的參加到數學應用題的教學中。例如,教師在講解“XX借一本140業的書籍,前四天共看了48頁,如果只能借9天,從第五天開始,XX每天至少需要看多少頁”這一應用題時,為了引導學生自發思考,可以向學生提問“題目中已知條件、所求問題分別是什么”。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就會明確條件與問題之間存在的聯系,從而降低解題難度,加強學生的理解,主動對解題策略進行探析,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解題熱情。
(二)教授簡化題意的技巧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難發現許多初中應用題具有抽象性,這就使得一些理解能力不強同學,難以了解題目的真正含義,無法及時、準確的進行解題,所以教師要教會學生針對一些題目較長、數據較多的應用題,進行簡化,去除無用的詞組,縮短應用題的題干。例如在“小明居住的學校,教學大樓一共為四層,每層樓有六間教室,進出這件大樓的大門有三道,其中兩道大門為正門,一道為側門,在安全檢查時,開展安全檢測試驗,同時開啟一道側門、一道正門,2分鐘通過400名學生,若一道正門平均每分鐘比一道側門多通過40名學生,問一道正門與側門平均每分鐘,通過學生為多少名?”這道題目過長,學生在讀題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厭煩的心理,這時就可以適當的對題目進行縮減,畫出關鍵詞,如縮減成“某大樓4層、一層6間教室,三道門進出(兩道正門、一道側門),一正、一側,2分鐘通過學生400名,一道正門平均每分鐘比一道多通過40名學生,問平均每分鐘通過沒到正門與側門的學生人數”。
(三)善于運用多媒體技術
在21世紀,信息化技術已經逐漸各行各業,在教育行業中,多媒體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初中數學應用題具有抽象性,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展示出來,從而增加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講解相遇題目時,如“甲地距離乙地620千米,汽車在從甲地出發后2小時,客車從乙地出發,汽車與客車每小時分別形式65千米、60千米,問幾小時后兩車相遇?”如果學生對該應用題的理解不足,教師可以將其制成動畫,使學生可以立即想到“速度X時間=路程”的公式。
二、初中數學應用題解題技巧
(一)篩選題干信息
初中數學應用題題干大多屬于描述性的文字,許多文字對解題沒有任何幫助,這時學生就要注重信息篩選的重要性,留下對解題有用信息,題干信息的篩選上文門所描述的簡化題意具有對應性,具體在刪選的過程中,可以用筆將重要的信息圈出來,在大腦中進行重新梳理。題干閱讀是解題的重要步驟,否則極易因漏掉重要信息造成解題錯誤,所以教師首先要教導學生閱題仔細。
(二)結合實際生活解題
教師在結合單元內容設計應用題時,盡量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選取生活場景進行設計,使初中數學應用題呈現出生活化的特性,降低教學課堂的枯燥性、乏味性。并且將實際生活與應用題結合在一起,也有助于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初中生已經具備單獨購物的能力,在講解人教版教材整數加減、整數乘除這一內容時,可以開展實踐活動,首先依照班級人數對學生進行分組,組別成員分別扮演商販、顧客,解決老師提出的應用題。
(三)注重知識歸納
人教版教材的初中數學應用題可以進行類型歸納,當前可分為的類型有比例分配、數字交換、商品利潤、工程、行程、百分率、等積變形等問題,善于對題目信息進行歸納總結,可以快速的尋找出解題策略,所以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對應用題的總結、歸納。
結束語:
初中數學應用題是一種應用到實際生活的實踐題目,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邏輯思維、實踐能力均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掌握科學的初中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掌握篩選題干信息、結合實際生活解題、注重知識歸納等解題技巧,從而有效的提高初中數學應用題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維峰.力求認識,掌握數學——初中數學應用題教學的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24):145.
[2]付志芳.初中數學應用題的教學策略及解題技巧[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