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強
2019年4月22日,湖南省發布高考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實施“3+1+2”的新高考模式。高考改革不分文理科,保留理科和文科的兩大核心科目,物理和歷史。針對這一考試模式的變化,為了更好地與高考接軌,新中考是否將“對接”新高考,歷史是否重新改為閉卷?筆者結合當前的現狀,談談新階段中考歷史復習見解,僅供大家參考。
一、回歸課本,立足基礎
時代在變,考試試題也年年在變。中考中不可能找到完全雷同的試題。但不管試題怎么變,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我們的歷史課本中的基礎知識點,就是我們的“學業考試標準”。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扎實的基礎知識作為基礎,知識的大廈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因此,在復習歷史時,只有牢記不同歷史階段的重要歷史事件,才能百戰不殆。同時,從新課程標準和國家對中考的指導思想來看,在中考試題中基礎知識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因此,在初三復習中,鞏固基礎知識的復習顯得特別重要。所以我們復習的第一階段就是要重點夯實基礎,全方位對知識進行梳理,決不遺漏任何一個知識點。當然在復習基礎知識時,決不能照本宣科,一定要對基礎知識進行必要的分析和突破。開卷形式下的中考歷史試題直接問時間,地點,人物的題目已很少見。如果平時在復習中,對重要事件做深層次的分析,盡管試題設問的角度有所不同,學生分析解答時也不會無從下手。比如講到“商鞅變法”的內容時,我們就不能僅僅簡單的讓學生只記住三點內容,還應該從深層次理解:“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是商鞅變法中最重要的一點,其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中國的社會性質。而“獎勵耕戰”則沉重的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二、點線結合,專題復習
歷史知識是一個整體,是由點、線、面、體串成的知識網絡。現代考試要求學生必須抓住知識范圍之內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識,孤立地記憶幾個分散的知識點,不可能把歷史學好,更不能考好。從歷年開卷考試來看,無論是選擇題還是綜合題,基本上都是專題化的知識點的整合。專題化整合,即由厚變薄。用一根根線索將眾多的知識聯系起來,這樣就可以清晰的掌握歷史的發展脈絡,從而達到綱舉目張的效果。在初三歷史復習時,專題復習是相當重要的。因此在第二輪復習時,我們就要對學生分專題進行訓練。如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科技史、民族史、改革開放史等等,且還要落實到每個知識點,通過縱橫聯系,點線面體結合,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之中。當然,歷史老師在平時的常規教學中就應該做到這一點,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慢慢的形成歸納、總結的習慣。總之,歷史復習需要進行整體歸納、縱橫串聯、中外結合、古今聯想,形成一個立體的復習交叉網。這樣學生的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應考能力才會大大增強。
三、聯系實際,抓住熱點
“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在于通過歷史把握現在、預見未來。現在的教育改革就是要教育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人類發展的重大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點從考試中也能體現。一方面,在平時復習中老師要注意哪些歷史知識與這些焦點相關,讓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弄清事件的來龍去脈。例如關于釣魚島(臺灣)問題,可從歷朝對臺灣的治理(元朝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帝1684年設臺灣府等)證明其自古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將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起來,從而讓學生充分認識釣魚島(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強占行為都是我們所不允許的。另一方面,哪些歷史知識可以為當今社會發展,人類進步提供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加深對當今種種社會現象的認識和理解。特別是通過中外歷史上成功的改革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來分析現實社會政治、經濟和生活中的一系列問題,讓學生認識到改革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這樣學生通過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理解分析有關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進一步探索和調整自己的人生價值取向。現今熱點如:歐債危機、利比亞危機(涉及到局部戰爭、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是當今世界的最大威脅)、中菲南海對峙、釣魚島(臺灣)問題等。
四、重視能力,善用技巧
(一)記憶能力的培養
雖然中考時歷史是開卷考試,但開卷不等于簡單的翻書。很多學生面對試題,盲目的在課本和資料中亂翻一氣,如果對歷史知識沒有基本的識記,在有限的時間內去翻閱教材,從書中找出正確答案,是很困難的。這就要求學生在復習時要牢記知識點,做到胸有成竹。因此,在歷史學習中,記憶力是重要的一環。每一個知識點、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記憶方法,發現并掌握其規律,探究便捷的記憶技巧,有利于提高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效率。在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過程中,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記憶才是是最重要的。如中國近代工業興起于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這是一個簡單的識記題目,那么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是出現在這一個時期呢”?原因是中國的民族工業是伴隨著洋務運動的產生而出現(“自強”而創辦軍事工業、“求富”而創辦民用工業)。只有這樣理解了,才能更好的記住。
(二)應變能力的培養
隨著歷史學科考試改革力度進一步的加大,試題的考查功能將會逐步提高。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既要從微觀上,又要從宏觀上指導學生多做多練,要加強題目的變異訓練,有不少學生平時做了大量的練習,可考試中只要沒有碰上原題,還是不會做或者做不好,這反映了學生缺乏應有的應變能力,缺乏對知識的遷移能力。這種情況的出現,固然與學生的基礎知識不牢固,對知識結構不能融會貫通等有關系,也與學習過程和方法方面缺乏“變通”訓練有關。這就要在實踐中引導學生在理解過程中不斷地克服思維定勢,根據具體情況改變思路,靈活抉擇。
(三)解題技巧的培養
不僅歷史學科,在所有學科考試中,解題技巧也是學生能力的反映。綜合歷年考試,學生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技巧應該注意:運用學科語言答題,避免口語化;提取材料中的重點事實,答題時在材料中留下記錄;運用其它學科知識(特別是政治學科)解答歷史問題等。
綜上所述,不管開卷考試還是閉卷考試,初中歷史復習應以課程標準為核心,以教材為本,緊扣考試說明,夯實基礎,重視專題復習,關注社會熱點,加強能力培養,全面系統地指導學生做到“四看四抓”,也就是看目錄、看課文、看插圖、看大事年代表,抓基礎、抓重點、抓線索、抓網絡。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要融會貫通地學習歷史知識,運用歷史知識,唯有這樣,才能教有所獲,學有所得,從而使學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