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為有幸被選中和大明老師同課異構,我得以又一次走近蕭紅,走進祖父的園子。
進行教學設計之前,我一遍一遍誦讀著課文,慢慢的,我的眼前分明呈現出這樣的一座園子,它生機勃勃,色彩斑斕,如夢如幻。鏡頭一步步推進,園子深處,一個女孩,一位老人。女孩,天真活潑,無拘無束,自由快樂,像一縷穿行于園中的輕風;老人,慈祥,淳樸,勤勞,時不時望著女孩的雙眼總是溢滿笑容。側耳傾聽,似乎都能聽到文字之中傳出的串串笑聲,那是女孩銀鈴般的笑聲和老人爽朗開懷大笑交織在一起的笑聲重唱。文字行進于此,心里流淌的是溫暖,是愛的涓流。鏡頭又一次推遠,園中的全景再次展現,同樣的景致,情感不一樣了,因為祖父之間的親情,園子里的一切似乎都在流淌著愛,流淌著溫情。
這不就是一首歌的旋律么,前奏舒緩、優美,間奏活潑、跳躍,靈動,尾奏深情裊裊,沁人心脾。難怪茅盾如是評價“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蕭紅的文字,如歌的行板,讓人沉醉。但我該如何把這樣的感受這樣的解讀傳遞給孩子?我想唯一我能做的是擦亮文字,還原文字的魅力,讓形象鮮活在孩子的大腦中,情感激越在孩子的想象中。而通向這個目標的最佳途徑,唯有讀書,只能讀書。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設身處地的,語文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心靈相通。”這也正是我們的樂疑課堂所追求的境界,樂于生疑,讀中解疑,悟疑。
為了和蕭紅的這場美麗邂逅,我引導孩子穿行于文字的園中時,只做了一名讀書的引領者。、
關鍵詞:領悟真實,敬畏自然,追求境界
一、蒙太奇式的層層疊讀,領略園子的生機美
1.讀昆蟲
開篇就是大段關于昆蟲的描寫,我一句一句地引導讀,讀出味道,讀出顏色,讀出憨態可掬的外形,我想此刻,閃現在孩子腦海中的絕對不是簡單的1與1的疊加,通過入情入境地讀,這所有的意象在孩子的大腦中被喚醒,被鮮活。相信此刻,孩子們穿行在文字中園子的感覺應該不會亞于穿行在園中的感覺。
2.讀榆樹 為了讓孩子感受到榆樹的神奇美,我逐層推進,初讀感知樹的神奇,抓住關鍵詞句品味樹的神奇,最后帶著感受又回到語言的誦讀,和老師的巧妙引讀,孩子很自然地就讀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就這樣一棵榆樹就被讀活了,仿佛就在孩子的眼前呼叫,冒煙,發光......
二、探索式的自讀自悟,還原園子的溫情美
1.讀蕭紅的快樂 這部分的學習采用了讓學生自讀自悟的方法,當老師引導這女孩在園中生活得怎么樣時,孩子就自覺地把心沉到文字之下,去讀,去品,去悟。當師生共同交流到我拿著水瓢,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一揚,大喊著:“下雨啦!下雨啦!”學生完全進入角色,去喊,去演,真真切切體會到蕭紅在園中的快樂與自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自己、文本和生活經驗編織成一個世界,學生從文本中讀出了自己,再沒有比這更快樂的事兒了。
2.讀祖父的笑
師生共同交流到祖父的笑時,我補充了一個資料,關于蕭紅另外專門對祖父的笑的一段描寫“祖父的眼睛總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跟孩子似的”,這樣,回頭再來評價,再來表演祖父的笑,就更加惟妙惟肖,酣暢淋漓。隨著孩子入情入境地摹仿,表演讀,蕭紅與祖父之間濃濃的親情早已彌漫在整個課堂。所以,當他再一次描述祖父的園子時,他才能那樣動情,那樣投入。
三、回旋式的引讀,感悟溫情在園子里的流淌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鳥飛了,就像鳥在天上逛似的”……此時,沒有一句多言,師生的配合是如此的默契,聲音的波峰良谷其實是心靈的揚帆遠航。
讀書到尾聲“不用枕頭,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臉上就睡了。”老師順勢啟發,“慢慢地,慢慢地,她進入夢鄉,夢里會見到什么呢?”學生文思如泉涌,言語創造精彩紛呈,盡情釋放自己的情感、認識。書讀到這里,無論認知還是情感,都實現了超越,達到了讀書的高峰體驗。
最后老師以一首配樂詩把課堂氛圍推向高潮,也把本堂課的視野推向更廣闊的空間,從祖父的園子到巜呼蘭河傳》,相信通過本堂課,蕭紅已根植于學生心間。
讓我們的語文課充滿朗朗讀書聲,讓讀書成為課堂常態,應該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孜孜不倦、努力追求的境界!
參考文獻
[1]夏歡.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河教育,2019(08):37-38.
[2]李桂平.讓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在課堂落地生根[J].黑河教育,2019(08):39-40.
作者簡介:姓名 張丕香;出生年月 1972年5月29日;性別 女;籍貫 湖南臨澧;所在單位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區北正街小學;職稱 小一;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