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和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生態問題已成為人類關注的戰略問題。我國在現代化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現了一系列諸如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等矛盾。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結構問題,不僅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點,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中共中央領導班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進而為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一些啟示與建議
關鍵詞:社會主義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
我們對自然界的認識經歷了“從敵人到榜樣,從榜樣到對象,從對象到伙伴”的過程,生動地展現了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由于人類的認知受主觀和客觀環境的影響,人們不可能一開始就能得出結論,認為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歷屆黨中央委員會根據國內外實際情況,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出了一系列科學認識。隨著生態文明觀念的不斷完善,這些認識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為解決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等問題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一、歷屆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歷程
十六大到十七大的認識提升
2002年11月8日,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奮斗目標,并將“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強調“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的戰略計劃[1],這為未來近20年中國的發展目標和挑戰奠定了基礎。
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首次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之一,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2]因此,制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內容,初步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個方面發展目標的任務,從社會布局和整體發展戰略的高度來看,還沒有提出“五位一體”的戰略。盡管如此,中國共產黨十七大提出要建立生態文明發展目標,這無疑反映了黨中央對生態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深化和理論創新。同時,這也標志著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政治生活和國家戰略的開始。
(二)十八大對建設生態文明的科學定位
2012年11月8日,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不僅確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而且首次明確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即“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3]并且,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以及按“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所確立的五個方面的目標中,將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確立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這不僅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地位的科學定位,也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探索,同時,還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對十七大以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思想的不斷豐富。
(三)十九大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位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表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各地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已讓我們的生態環境付出了高昂代價。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的環境需求不斷提高,優美的生態環境正成為越來越多人們的強烈生活需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創造了世界聞名的中國奇跡,但與此同時也積累了許多生態環境問題,長期以來,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中國共產黨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人類文明發展,自然規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等方面的法律進行了深刻的總結,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先后提出“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確立了“綠色發展”的新理念。五年來,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生態文明體系的“四梁八柱”已形成,能源消耗強度大幅度下降,土地和空間發展得到系統規劃,生態環境治理得到明顯加強。
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啟示
首先,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發展戰略中,不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特征、本質以及建設途徑科學認識的必然結果。如果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和質的改善,就很難說我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快速發展也充分證明,如果不有效地控制和解決資源環境問題,不僅無法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環境需求,而且中國的經濟也不可能持續發展下去。
其次,著力加快建立生態文明體系,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體系制度。從中國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來看,始終存在著一種落后于國家政治要求的保護和建設實踐,其中一個原因是尚未建立起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體系。[4]為此,需要依據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內在要求,在“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現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制度體系的基礎上,不僅從國家和地區的兩個層面上,對現在的環境管理體制進行了改革,建立了以環境保護體系為中心的生態文明體系,此外,我們將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個方面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支撐體系,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以“建設美好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為社會整體和整個過程的各個方面提供制度保障。
最后,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國家整體戰略,也應為解決全球生態環境問題做出應有的貢獻。今天,中國經濟在中國全球經濟發展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同時它對全球資源和環境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一些西方國家用惡意批評中國的依據。合理,公平地使用和保護全球資源是每個國家進行國際交流必須面對的問題,而中國的生態環境作為全球生態環境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好壞不僅關系著中國人民的福祉,也關系著整個人類的福祉。[5]為此,建設生態文明不僅是解決中國自身的環境問題,建設美好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也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對全球生態,改善環境,維護全球安全的責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牛文浩. 生態社會主義研究[D].南開大學,2013.
[5]余克弟.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視域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J]. 求實,2014(03):13-16.
作者簡介:宋嬌妮;1995年8月;女;漢;山西;學生;碩士;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