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4月,敲下這行文字時,距離去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發布,過去了150多天。16萬民辦幼兒園,直面轉型發展的新課題。
這份學前教育的“深改意見”中,再度強調了“到2020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80%”。這樣的時間節點和數據,并不是第一次出現,不同的是,這是第一個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名義印發的關于學前教育工作的文件,將學前教育提到國計民生高度的同時,也透露出執行的決心與力度。同時指出,民辦幼兒園不能打包上市,不能被并購。
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提出,小區配套幼兒園必須辦成公辦園或普惠園,不得辦成營利性幼兒園。小區配套園治理成為學前教育改革的排頭兵,同時小區配套園整改也形成時間表。
學前教育普惠化,是教育公平的重要體現,鼓勵和引導民辦園朝普惠方向發展,成了保障普惠覆蓋率的一個重要途徑。對于占據學前教育半壁江山的民辦園來說,感受卻不盡相同。一方面,轉普意味著獲得政府補貼和公信力加強;但另一方面,補貼能不能及時到位,權益能不能充分保障,師資能不能全面跟進,保教質量能不能得到提升成了他們的擔憂。
本期“聚焦”為“轉普”建言獻策,以期民辦園“轉普”之路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