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實踐出真知,在通往STEM課程探尋的路上大膽出手,以點帶面,雙線并行,初步從學科教學、德育活動兩個范疇進行了有益嘗試。
STEM課程的初步嘗試
—— 初試鋒芒 ——
在前期學習的基礎上,STEM課程小組共同探討研究,確定了從典型課例入手,初步嘗試STEM課程運作模式的道路。
在美術課“紙片立起來”中,運用到美術課中的“十字插接”法、數學知識圓柱的表面積計算、信息技術呈現成果等,經過整合,從最初的美術學科到美術、數學、語文、綜合實踐、信息技術學科的融合;從資源利用的角度來說,社區、科技館、博物館等都成為STEM課程學習場域;從成果展示的角度來說,作品展示、論文、信息技術、思維導圖等讓作品呈現更加多樣化。
在科技實踐活動的STEM課程構建中,我們將“一帶一路”涉及地區和城市進行班級項目認領,從風土人情、地理生態、人文歷史、經濟軍事等方面,緊密結合STEM課程解決實際問題進行探究,突出表現每一個國家或地區城市的典型特點。
多種項目化案例齊頭并進
—— 全面推進 ——
STEM課程探究初見端倪的時候,項目化學習理念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將項目化學習(PBL)和STEM課程有機融合,互為支撐、發揮合力。
我們嘗試以“項目學習”的方式與學科教學、校本課程、德育實踐課程融合。
以語文、數學、美術學科融合的《“亭”美校園 朗“廊”書聲》為例。學生從亭廊中走一走、坐一坐,然后頭腦風暴提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教師根據問題進行梳理集合,從不同學科確定課題。語文教師從了解亭和廊的歷史、“亭”字的演變與發展、歷史名亭、亭中蘊含的語文詞語,激發情感;數學教師從三角形穩定性、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相等進行梳理,進而用樂高搭建亭子模型,通過垂直、平面等不同方向的施力驗證發現;美術教師帶領學生根據設計圖紙,采用木頭、黏土、小棒等以小組為單位創意搭建。學生在體驗完整的項目學習過程中,實現了不同學科知識的融合、再生,讓學習更加真實地發生。
項目化學習下的深度探究
—— ?乘勝追擊 ——
雖然進行了初步探索和嘗試,但深感教師跨界思維和課程統整的能力亟待提升。因此,我們從課題研究為切入口,申請了省級教育科研課題“項目化學習雙線并行的策略研究”并被批準開題,自此,STEM理念在學校課程改革中進一步落地、生根。
首先,提出雙線并行的學習思路;其次,在項目化學習中提出深度探究的實施要求。一方面在常規課堂上為學生提供15-20分鐘時長的探索性任務,或在課外以實踐性作業形式對某個內容或主題展開小探索。另一方面以學科關鍵概念或能力為載體進行合作性探究學習。此外,要求教師注重對學生情緒的有效調控,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對問題情境信息進行正確的表征,運用有效的新舊知識培養同化學習策略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激發他們學習新事物的內動力,在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主動性與堅持性、反思與解釋、勇于冒險與挑戰中促進心智形成。
在學科教學中我們也在積極尋找典型案例,比如語文課的《長城》《兵馬俑》;數學課的《我家要裝修——什么樣的圖形可以密鋪》;英語課的“走進戲劇王國”等,師生都在樂此不疲地挖掘著學科中最真實、最貼近生活的驅動型問題,在STEM課程的探究中不斷完善提升自己,共同成長。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燕柳小學)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