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偉賢
【摘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地球的運動”教學內容,是整個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難點,對學生具有空間思維能力要求高、推演地理現象動手能力強、以及準確理解相關地理概念的特點。本文主要通過 “地球的運動”高考模擬題以及教材,探討“地球的運動”的一些教學心得,力求突出體現新課程標準中讓學生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的能力要求。
【關鍵詞】 地球的運動 新課標 反思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6-175-02
0
“地球的運動”是自然地理學習的難點,教師需要認真設計教學過程,細心準備教學材料,讓課堂變得輕松,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地球運動知識點。
一、“地球的運動”的基本考查內容
按照考綱以及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地球的運動”的考點在歷年的廣東高考題里面,多以明確的考點內容形式出現,注重考查了時差計算、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等問題,如:
高考題目表現出“地球的運動”的內容,著重分析了地理現象的推演過程,更多的強調思維過程,避免了簡單的重復記憶。
二、學生學習以及答題情況分析
“地球的運動”是歷年高考模擬題的熱點,讓學生學以致用,運動所學知識做出正確的判斷,作為第一學習用具的教材,需要采取多種措施,讓學生看懂教材,學會運用教材。實踐證明,學生對于一般的“地球的運動”單獨考點,不會出現很大的失誤。但是,如果當地球的運動內容里面大部分的考點出現在同一道題目里面,常常會因為陷入思維思考的誤區,造成審題、判斷的錯誤。
如下例題:
讀圖1,回答第1小題。
1.當東半球恰好全部為夜半球時
A.太陽直射在太平洋上
B.地球上新一天的范圍比舊一天的范圍大
C.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比北半球多
D.東半球的平均氣溫比西半球高
題目分析:A選項考查了太陽直射點的內容,B選項重點考查了日界線的知識點,C、D選項分析了晝夜交替、節氣與太陽輻射的關系,總的來說題目具有考點多、容量大、思維能力要求高的特點。
學生測驗情況分析(共600人):
“地球的運動”的考點,需要學生找準關鍵詞,理解好相關的規律,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標準答案A需要運用到“晨昏線與經線重合,全球為春(秋)分日、12(0)時所在經線”等相關知識點。這些知識點,在教材中只有“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分布圖”中有相關涉及到的內容,文字解釋相對較少,對學生的理解延伸、教師教學課堂的分析要求很高。選擇B選項的學生占的比重最大,有可能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意到了日界線相關知識點的講解,強調了日界線的作用,學生接觸得最多,所以在對于其他選項不能判讀的情況下,選了自己認為勉強可以分析的一個答案。C、D選項如果能夠理解春秋分日的背景,相信學生也不會出現理解偏差的問題。
題目的準確率反映學生做題的思維習慣以及思考誤區。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會強調地理運動的地理意義結果的表現,把“地球的運動”的地理意義分開來,作為單獨的知識點講解。例如,在晝夜長短的教學章節中,教師經常要求學生注意“晝夜長短的情況”與“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的區分,過度依賴“直射點回歸運動圖”來進行教學,往往會形成學生對“地球的運動”現實情況的脫節,無法正確使用課本知識來解決問題,無法整合、歸納“地球的運動”考點問題。
三、應對的教學策略
地理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暗厍虻倪\動”作為自然地理知識的核心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把抽象的、空間思維能力轉化為學生身邊地理現象表現,讓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分析地理現象,提高學習的能力。
1.適當調整課時
按照常規的地理教學,“地球的運動”教學進度,應該適當的延長課時。筆者在最近幾年的教學觀察中發現,如果教師沒有足夠的講、練時間給學生,學習的效果不如人意。學生具有挑易避難的心理慣性,對于他們感興趣、比較容易掌握的知識點,學生愿意花時間在上面去研究掌握相關的內容。所以,對于地理教學的重難點“地球的運動”學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習題量,才能全面的掌握、理解教學的重難點。教師應該在集中講解教材之后,在余下的復習時間里,不定時的專門抽測“地球的運動”知識點,反復的錘煉學生的動手計算、理解、畫圖能力,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
2.注意框架式基礎知識點歸納總結,盡可能在題目里面展現更多的知識點
“地球的運動”教學內容,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礎。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注意反復向學生強調基礎知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比單純的教學更重要。
常見的“地球的運動”基礎知識以及重難點分類歸納。
把上述的知識點讓學生理解透徹,對于以后的“地球的運動”其他知識點的學習就起到鋪墊的作用。
而學生對與“地球的運動”的綜合題型,可以在一個簡單的選擇題里面熟練的轉換思維,反復的通過畫地理簡圖等方式來進行學會融會貫通。所以教師在選題的時候,需要有針對性的選擇一些考點多的題目。
例如:右圖是以極點為中心的東半球圖。此刻,曲線MN上各點太陽高度為0°,MN與EP相交于N點,該季節,北美大陸等溫線向南突出。讀圖回答問題
10.由圖文信息可知
A.M位于N的西北方向
B.悉尼正值少于的季節
C.此季節是南極考擦的最佳時期
D.這一天甲地日出時刻早于乙地
11.圖示時刻
A.東經10°各地處于夜 B.澳大利亞與巴西不在同一日
C.全球屬于夜的范圍大于晝 D.地球位于公轉軌道遠日點附近
學生通過教師設計的探究式活動去完成相關的練習或者地理課外小活動,可以更好的理解教學中的重難點。
3.課堂上注意引用生活中“地球的運動”的地理現象
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課堂教學具有更高的效率,前提就是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來。所以,不管是新課或者復習課也好,融入生活中的地理內容,吸引學生的興趣,以此來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例如,在講解、復習晝夜長短的變化時,教師可以通過本地的晝夜長短模式圖,設計提問的問題,讓學生學習之后,再通過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推演其他的地區晝夜長短變化情況。
設計思路如下:(1)投影封開某日天氣圖
(2)提出問題:這一天,封開的晝夜長短情況是怎樣?怎么判讀?
明日的晝夜長短情況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怎么把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與太陽直射點移動聯系起來?
探究式活動:如果我是在哈爾濱的一個同學,請問哈爾濱的晝夜長短比封開是長還是更短呢?你又通過什么樣的方式獲得這個數據?又是怎樣與課本的晝夜長短知識點聯系起來的?
設計目的通過問題的導入,在教師的反復提問、引導下,學生以輕松的心態去學習,也達到了綜合融合“地球的運動”知識點的目的,利用每個學生的反應去反思提問的方式以及講解難度,直觀的突出復習效果。
地理的課堂教學是案例的重現,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力求把知識點的過程在學生腦海里演示出來?!暗厍虻倪\動”知識點,更多的強調了地理原理的規律,不同的教學方法,會有不同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捕捉學生的不足之處,改變教學方法,把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效融合在課堂里面,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培養具有科學地理素養的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羅華明;“地球運動”中的支架式教學策略;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2(8):32-34.
[2]王玨.從“問題”走近學生——地理課堂教學中引發學生提問的實踐與思考.地理教學,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