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華
摘要:略讀課一直在語文教學中占著重要的比重。本文致力略讀課堂的探索,嘗試實踐重點突破、整合貫通、注重積累、學法應用、情感書寫等,使略讀課文教學成為語文課堂的別樣風景。
關鍵詞:重點突破 ?整合貫通 ?注重積累 ?學法應用 ?情感書寫
新課標提出:“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我們現在使用的小學語文教材是人教版教材,略讀課文篇數的逐年增加應引起我們的關注。以我們使用的人教版教材為例,它從三年級開始安排略讀課文,每冊各有8篇,占總篇數25%;到了四年級,略讀課文增至14篇;到了五年級,略讀課文所占的比重與精讀課文平分秋色。可以看出,新課程比以往任何課程都重視略讀課文的重要地位,認為略讀課文教學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如果只注意于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讀文章,只能把它認作例子與出發點,即熟習了例子,又定了出發點,就得推廣開來,閱讀略讀書籍。”葉老十分精辟地闡述了精讀與略讀的關系,精讀是略讀的基礎,略讀是精讀的補充,它們都是閱讀的最基本的方法,有著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讀與精讀一樣重要。但是,現實中,略讀課文教學并沒有受到廣泛的關注,關于這方面的教學設計與研究也是微乎其微。作為一線教師來說,對于如何教學略讀課文有許多的困惑,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了。這不禁引起我的思考:略讀是依照老樣子畫瓢還是在前輩的中創新,略讀課文的教學到底該何去何從呢?
一、略讀課文教學存在的誤區
《課程標準》對于略讀課文的要求只是寥寥幾筆:“略讀課文重在略讀方法的指導,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我們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點,反思現實,我們發現,當前的略讀課文教學存在著兩種不正常的現象:一種是教師為中心,學生緊緊地團結在教師的指揮棒下,看似師生融洽,緊密配合,其實質是“實踐中的師本課堂”;另一種略讀課文學習形式流于表面,教師既不引領也不指導,其實質是“形式上的生本課堂”。第一種現象,就好像是一只受百般呵護的雛鷹,雖然老鷹一再不厭其煩地教育,但由于不敢放手讓其獨自練習,最后變成了一只不會飛的雞。第二種現象就好像是一只無人引導的雛鷹,由于常常自由活動,沒有人教其飛行,也變成了一只不會飛的雞。,
二、探尋略讀課文教學的策略
略讀課文是單元主題的一次有效地拓展,因著主題的不同,它所拓展的側重面也相應地發生變化,主要在內容、思想、文體、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拓展,針對略讀課文的不同類型,我認為在教學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重點突破。略讀不需要教師詳細指導,并不等于說不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師的任其自流和過度放手不能使學生養成好習慣,不能從閱讀方面得到很大的實益。但略讀課文不同于精讀課文教學時的指導:不要求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提過高的要求,學生對所讀材料能大體了解內容,在某些方面有所收獲即可;不要費很多時間,一般只需一課時完成。所以教師要走出難以割舍,精雕細琢的誤區,要抓住重點,課中指導求精,使精力花在刀刃上。
一般來說,單元的重點是顯性的,單元學習導語和略讀課文提示中一目了然,而文章的重點和個性是隱性的,這一點需教師善于思考,挖掘和利用。
三(下)第四單元的單元主題是“感受童年生活的豐富多彩”。有一篇略讀課文《絕招》,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處理:“誰比絕招?比了哪些絕招?你最佩服誰的絕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后,就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抓文中最有價值的語言現象領悟語言的表達上。可以安排了三個環節:讀三處描寫絕招的句子,領悟描寫表演場面的方法;想象小柱子練絕招過程,提供了三個場景引導學生把練習的過程說具體;課結束時讓學生談感受進行拓展遷移。這樣我們僅抓準課文一個重點,重打細敲,結果讓學生有多方面的收獲,這就是略讀教學中的“精”導。
(2)整合貫通。為了使學生全方位地了解偉大的領袖,走近毛主席,去感受他偉大的風采和凡人的情懷,安排了一組課文《七律》《開國大典》《青山處處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其中前兩篇是精讀課文,后兩篇是略讀課文。因為有了前面學習的鋪墊,后兩篇略讀教學進行了整合:首先進行整體的感知,接著學生研讀文本兩篇文章中“毛主席哪些事情讓你感到十分地敬佩,讓你認識了一個你印象之外的毛主席”,進行交流,最后拓展到“你還了解毛主席哪些不為人知的事情”。有聯系、有針對性且及時拓展,對學生閱讀能力、閱讀興趣、感悟能力的提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當然,如能延伸到課外,就更好了。
(3)注重積累。文字很美的文章,則注重語言積累。“美文誦讀”是理解、感悟課文的捷徑。在教學這樣的課文時,我抓住重點語句,引導學生細讀揣摩,讀中感悟。在誦讀、品詞品句中,自然而然地就把好詞佳句記憶在腦,豐富了自己的“語言倉庫”。
(4)學法應用。葉圣陶曾經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 從葉老的話中我們可以知道:精讀課文授之以“法”,而略讀課文則為用“法”服務。在教學《媽媽的賬單》一課,讓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學習課文。通過第一次“兩份賬單有什么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的對比,學生了解到他們都是在那里算帳,但不同的是兒子的賬單是有價的,而媽媽的賬單是無價的;接著通過第二次的對比,學生又發現彼得的賬單里所列舉的都是他做的一些具體的事情,而媽媽的賬單中卻沒有具體的事情。從而去想象媽媽從中付出了什么?第三次通過兩個人看賬單時不同態度的對比,媽媽看完賬單什么話也沒有說,并把所要支付的錢放在了彼得的餐桌前,小彼得看完賬單感到羞愧萬分,把媽媽給的錢又塞回了媽媽的上衣口袋。通過這一次次的對比,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母愛的博大、母愛的無私、母愛是無價的。在這樣一次次的方法整合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鞏固了學習方法,更為今后更好地進行課外閱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情感書寫。當然略讀課文“光說不練”也是不行的,適當地進行寫話的訓練也是必須的,必要的仿句、小練筆、拓展性的語文基本功訓練正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為理解課文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當然,寫話的切入點要“小”而“巧”,讓學生要有“現炒現吃”的鮮活感。
略讀課文靈動的教學,更多地尊重學生的選擇,透露人文關懷的色彩,學生在略讀課文的學習中不光能學到學語文的技巧,而且能掌握自學的技能,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