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英花
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課的開始好比小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能否在上課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就成為一節課是否成功的關鍵。 “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說。
很多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導入過程存在誤區,總結一下,不外乎有以下幾點:誤區一:導入內容缺少關于教學內容的有效信息。誤區二:導入設計拖沓冗長,變得主次不分,學生也容易產生曲解、疲勞感。誤區三:導入太花哨,讓學生找不到和教材內容的接洽點。誤區四:導入語設計太平淡,引不起學生興趣。
那么,如何導入才能達到“定音準”的效果呢?我分析了以下幾點:
原則一:導入要有針對性(針對所學內容、學情)。教師在導入新課時,無論采用什么導入方式,一定要和教材內容有關聯,要找好切入點,迅速把學生的思路帶入到新的知識情境中。這個切入點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①導入內容是新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導入的這一個 “點”,引發出一個“面”(新課內容)。②導入內容是連接新舊知識的最佳橋梁,教師通過復習舊知導入新課。③導入內容對新課的整個內容有涵蓋的作用,通過導入,可以讓學生初步知道新課的內容。
原則二:導入要簡明扼要。導入過長,既浪費了課堂時間,也容易讓學生產生疲憊,所以導入方式一定要簡明扼要。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設計出和本節課相關的最有吸引力的幾句話,或者提出一兩個能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也可以以圖片來導入……
比如《開元盛世》這一課,可引用杜甫的《憶昔》詩:“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
思考:“開元是唐朝哪個皇帝的年號?為什么唐朝會出現這種繁榮的景象?這節課我們就共同來探討這段歷史。”
原則三:導入要蘊含啟發性。導入設計只有創設了學生感興趣而一時又難以解決的問題情境,才能撥動學生求知的心弦,激發學生急于探索的心理,所以教師一定要注意導入設計要蘊含啟發性,或通過設疑布障,或通過設置情境,刺激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產生廣泛的聯想,這樣有助于理解問題,也有利于激發學生潛在的渴求知識的熱望。在《經濟大危機》這課中,我是這樣導入的: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股市打了一個噴嚏,迅速,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都感冒了。美國紐約股市究竟打了個什么噴嚏,它的病毒會蔓延的如此迅速呢?今天來學習《經濟大危機》。這樣就激發了學生渴求知識的欲望。
原則四:導入要有趣味性。H.A多勃洛波夫說過:“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新課改要實現的其中一個轉變就是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所以教師要積極創設有趣的思維境界,刺激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對夸美紐斯所說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光明的教學途徑之一。”理解的更為深刻。《匈奴的興起與漢朝的和戰》可以出示問題:比賽第一名“冠軍”的稱呼從何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欲,喚醒他們的參與意識。
原則五:導入要有新穎性和多樣性。喜新厭舊是所有人的特點,中學生更是如此,所以教師要根據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教學對象選擇不同的導入方式,這就需要設計導入時注意新穎性和多樣性,讓學生經常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新穎性”一般從導入角度來考慮,“多樣性”一般從導入方式來考慮(如故事導入、設疑激發、詩歌導入等。如在講《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時,我是這樣導入的:今天我們要補辦一場國際法庭審判,了卻150多年前的一場官司,押上法庭的是哪些國家的哪些人呢?他們犯了什么滔天罪行呢?讓我們作為辯護者走進歷史!這樣就打破了時空限制,學生帶著新的身份去體驗歷史,拉近現實與歷史的距離,抓住了歷史知識與學生實際的結合點,不再感覺歷史的遙遠和陌生。
歷史課堂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選擇導入方式要因學生而異,因內容而異。依據實情,實事求是地創新教學,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