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勝
小班化教學研究在我市早已扎根發芽,我們午極鎮中心學校近兩年來一直在小班化的路上摸索著,前進著。新學期我有幸參與了學校的小班化教學研究團隊,隨著活動的開展,我更深切地體驗到小班化教學“尊重每一個、發展每一個、幸福每一個”的教育理念。
小班的組織形式不同于大班,給師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時空。傳統的課堂教學常以教師、學生的一問一答的方式展開,教師點名,學生回答,教師的主觀因素無形中決定學生說的欲望和說的機會,時間一久,能說會道的孩子更加能說了,而不好表露的孩子更加沉默了,甚至游離到課堂之外。在調動全體學生投入課堂,努力落實“人人參與”中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一、語文課譜上“序曲”,開展“一讀一說”活動
每節語文課前安排一分鐘誦讀和一分鐘談話。一讀——經典誦讀:由值日班長領全班學生吟誦,古詩、歇后語、弟子規、三字經、數字成語這些典范語言都是最好的素材;一說——自由談話,談話者為全體學生,由學習委員提早一天通知準備,全班誦讀結束后站到講臺前大聲說話。說話內容可以根據個人喜好自由選擇。在我班,學生喜歡活潑的形式,有時猜謎語、講兒歌、講故事,有時是成語接龍,也有說電視新聞、身邊趣聞、暢談理想等。自由談話者如能做到神情自然、語言規范,贏得同學掌聲的均可獲得值日班長發給的獎勵卡。這些集知識性、趣味性、挑戰性于一體的活動,既訓練學生的表達,也不失為訓練全體學生“聽”的良好方法。
二、“撫平”后進生挫折感,保持其學習的動力
由于學生學前的語言基礎參差不齊,課堂上的表現總有許多意外的生成,有時一個平翹舌音發錯,糾正四五次依然不見起色,學生不僅會感到沮喪,更會害怕同伴異樣的眼神。除了明確告訴每一個學生“我們人人都會有不足,有不足的問題,我們才會有提升的空間”。更可以讓出錯的孩子在班里尋找一名喜歡的小老師,課后互相幫助糾正,掌握之后到教師跟前匯報,最后根據兩名學生的學與教給予適度的獎勵。對于課堂提問出錯的孩子,鼓勵其向班里一至二位好朋友當堂求助,現場解答。在聽的活動中,如果記住了稍縱即逝的信息,學生就已經在傾聽同伴的解答中得到了提高。
三、提高學生專心聽講的積極性,“避重就輕”,迂回引導
對班級中一些學習習慣欠佳的孩子,采用正面引導的方式,逐步改善其聽課習慣,每節課安排一個環節請他們中轉變最大的學生上臺幫助教師抽取學號或組好,指定同學回答問題,并由搖號者作出一定的評價。以委婉的方式和積極的信息刺激來提高學生傾聽的質量,這樣有趣的游戲式的提醒比單純的說教灌輸有用得多。
四、開放——綜合、廣闊的課堂
小班化的教學打破了內容和形式上的封閉,加強了與各學科的滲透和聯系,通過活動綜合,達到知識、能力、智力的整體優化。首先是教室環境突破了傳統的、封閉的、一勞永逸的布置。根據不同的教學需要經常更換布置方式,不斷營造開放的、動態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體驗引發出內心的喜悅,對學習的興趣在情景交融中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