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瑞娟
長年從事語文一線教學工作的教師,應該都有這樣一種切身體會:在語文教學中,識字、寫字、聽讀等最基本的教學并不那樣令人頭疼,真正復雜又難以解決的是——作文。小學生的習作其實就是要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流暢的語言文字表現出來。但對三年級剛剛接觸習作的學生來說,要達到以上要求無疑是十分困難的。那么要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在生活中觀察事物、發現問題,進而用較通順的語言文字把事情的經過或內心的感受寫下來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來著手。
一、激發學生習作的積極性、主動性
《課程標準》中規定: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對于小學生,特別是剛入門的學生,僅靠每年16次的習作練習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教師就必須通過種種手段和方法,激發學生習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在平時的課余時間進行練習。
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呢?首先,要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通常,小學生的注意力較難集中,觀察分析事物的能力較差,即使在他們身邊發生了有意義的事、有值得寫的人或物,可能他們都沒有留心過。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平時多做一些指導工作,比如:教師先帶領學生觀察校園里的事物,教給他們一些觀察的方法,之后就讓學生在家里或街上按照同樣的方法進行觀察。隨著這一活動的深入開展,學生的積極探索意識就會不斷增強,會呈現出關注周圍一切的良好態勢,也會使他們養成主動觀察新事物的習慣。然后,要培養學生積累材料的習慣。在學生會留心周圍發生的一切之時,教師要指導學生適時將有價值、有意義的材料記錄下來,作為將來的習作素材。譬如,我讓學生每星期制作一張觀察卡,上面主要有“觀察內容、感想認識、題目”等內容。當他們發現值得寫的事物時,可以及時地填在卡上,然后參加每周一次的展覽和評比。這樣不僅能提高他們積累材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幫助他們豐富了材料信息庫。最后,在有了大量素材的基礎上挑選一些比較好的人或物進行習作練習。教師要指導學生只要發現了優秀的寫作素材,就可以自主地進行練習。在一定時間內評一評誰寫得多、寫得好,再將好作品進行展覽,供大家學習。
教師要讓學生在無比自由的空間內去發現、觀察事物,并且主動地去寫、去練。但要注意練習的密度不應太大,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才能避免學生對習作產生厭煩情緒。
二、加強語言積累,提高習作質量
語文能力,最簡單的就是表現在交往過程中的聽說讀寫能力,無論是口頭的說,還是筆頭的寫,無非是調動大腦中儲存的語言信息,按一定的規律組織而成。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質量的高低,便是由語言這“米”決定的,即使學生對做飯的方法及過程了如指掌,但缺少了這重要的原料,他們還是無法做出飯來。這“米”在何處要呢?
首先,要在平時的語文課上運用各種手段,將教材中的優美詞句理解并掌握。要強化背誦,在背誦中積累語言。漢語詞匯豐富,含義眾多,若想在運用時不假思索,得心應手,必須對語言文字進行千百次的反復使用,才能使它們的規律、含義等在頭腦中固定下來。熟讀和背誦便是完成語言強化的必由之路。書讀得多了,背得熟了,經過一定的時間,就會產生朱熹所說的“豁然貫通”的效果,頭腦中那堆“死”的語言材料也會一下子活起來。然后,要擴大課外閱讀量,在閱讀中積累語言。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個“少”有兩個含義:一是讀得少;二是記住的少。所以一到寫作時便沒詞了。前些日子,我們有篇描寫人物的習作,學生在描寫人物外貌時可用的詞,不是“大大的”就是“小小的”,有的甚至用“一個”“兩個”這樣的數量詞來代替形容詞。所以讓學生多讀點、多積累點已經是迫在眉睫了。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說的就是要天長日久地讀和積累,這樣才能在習作時呼之欲出、信手拈來??涩F在的小學生對課外閱讀的概念還不是很清楚,有的甚至認為看漫畫也是課外閱讀。所以教師就要適當地指導他們,應該讀哪些書,怎樣去讀,讀的時候應該記些什么;還要組織課外閱讀交流比賽,這樣才能激勵他們堅持讀下去。最后,要增加作文密度,從中積累語言。毛澤東說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弊魑挠柧毧梢哉{動大腦中的語言信息并回憶交流、篩選,從而達到鞏固運用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層次的積累語言。可口的飯菜要靠優質的“米”為基礎,只要能堅持以上三點,持之以恒,“米源”就一定會充足。
三、指導學生修改,養成良好的習慣
長期以來,作文批改一直是教師的一大負擔,而且存在著勞而無功的現象。教師辛辛苦苦地批改,到頭來學生卻只看分,并不能認真體會教師批改的意圖。大綱指出:“批改作文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方法。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講究實效。要尊重學生的意愿,鼓勵學生的點滴進步。要培養學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比绻魑挠山處煾?,學生不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鍛煉,還會錯誤地以為修改作文是教師的事,養成寫完了事的不良習慣,這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是極為不利的。要改變作文批改勞而少功的現狀,教師要轉變觀念,變“替學生改作文”為“指導學生自己修改作文”,把批改作文的著力點放在培養小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具體做法可采用以下幾種:1.先示范,再讓學生自己改。教師在認真閱讀學生作文的基礎上,挑選出帶有普遍性問題的作文,仔細考慮如何修改,上課時將作文用大字抄出張貼,師生共同討論哪里該改,該怎樣改,令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再去修改自己的作文。2.教師批,學生改。教師在需要修改之處做上符號,學生根據符號自己修改。這種方法是目前普遍應用的修改方法。3.鼓勵學生自改互改。作文完成后,教師要求學生自己讀,自己檢查,自己修改,自己評分,最后教師進行評價,看誰改得好要適當的加分表揚,由此還可以增強他們寫好作文的信心。這種方法可以提高學生修改作文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使他們養成良好的作文習慣。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打基礎的一項重要工作。所以,小學作文的入門教學就是一個基礎性環節,我們一定要抓好這個環節,為將來的作文教學打好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