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斌
4月15日,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鄭萌珠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順利產子。這個孩子也成為大陸首個由試管嬰兒分娩的“試管嬰兒二代寶寶”。31年前,鄭萌珠39歲的母親鄭桂珍決定通過還是試驗階段的試管嬰兒技術要一個孩子,其中的過程十分崎嶇。這一家人也成為了中國輔助生殖技術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當鄭桂珍遇上張麗珠
鄭桂珍是甘肅禮縣鹽關鎮的一位小學教師,西北人陽光開朗的外表下有一顆堅忍的心。她秉持著傳統的生育觀——生育兒女是女性的天職。她覺得如果不生孩子,“就對不起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但她求子的歷程卻充滿艱辛。結婚近20年,她一直未能生育,嘗試了各種辦法,吃了各種藥,“各種折騰都沒效果”。
1987年,鄭桂珍從收音機里聽到,“北京一家機構正在研究能夠體外受精的技術,有可能為治療不孕癥帶來突破”。對于求子近20年的鄭桂珍而言,這像是老天爺冥冥之中給她指了條路。
她和丈夫立馬收拾行囊,出發上北京。到了北京站,突然懵了,一片茫然。僅憑著廣播里一閃而過的兩句話,在當時信息閉塞的時代,她不知道該上哪去找?夫妻倆一人鋪一塊油布,在北京站地上“趴了好幾宿”,白天繼續問人。沒想到,她真的遇到了能幫到她的“貴人”。
就在北京站,鄭桂珍跟一個名叫劉殿英的黑龍江人攀談認識了。劉殿英和愛人本有一兒一女,兒子不幸溺水身亡后,當地的計生委同意可以再生一個孩子,于是他帶著愛人到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北醫三院)做輸卵管復通手術。了解鄭桂珍的情況后,劉殿英把鄭桂珍兩口子帶到了北醫三院。
1987年5月,在北醫三院,鄭桂珍遇上了張麗珠。張麗珠教授是北醫三院婦產科創始人。
北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原常務副主任劉平,從1983年初開始成為張麗珠教授的研究生。在劉平眼中,張麗珠是一名“女強人”,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她都不懼艱險、敢于擔當。踏入師門的時候,61歲的張麗珠已是全國著名的婦產科專家和北醫三院婦產科的主心骨.個人威望和成就令人仰視。1984年,張麗珠提出了新設想:要在中國開始“試管嬰兒”技術的自主探索。
“當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對外溝通交流的途徑很少,幾乎一切都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創造。”北醫三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喬杰說。喬杰當時是產科一名管床大夫。
在技術和經驗都十分有限的條件下,鄭萌珠的故事便開始了。
在1984-1985年的北醫校園里,一位女醫學生懷抱著保溫桶,穿過北醫校園和操場,一路心急地小跑,把裝有卵泡液的保溫桶送到組織胚胎教研室。當時,北醫三院沒有組織胚胎實驗室,實驗室在一公里外的北京醫科大學校園里。那里有醫學院唯一的解剖顯微鏡,取出的卵泡液要在那里看有沒有卵母細胞;而卵泡液又要在北醫三院手術室通過開腹手術從患者體內取出。取出的卵泡液要保持一個特定的溫度和PH值。沒有條件,只能創造條件。醫生將卵泡液從患者體內取出后,放入試管中,把試管放置在保溫桶內,為卵細胞的短途運輸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
取卵和體外受精成功之后,張麗珠教授開始作胚胎移植的臨床研究。精卵體外受精成功以后,要把胚胎移植回母親子宮中才有可能懷孕?!艾F在無法想象,我們前兩三次的胚胎移植是在北醫教學樓胚胎教研組的實驗室里完成的?!眲⑵秸f。
但這樣的條件并沒有讓植入的胚胎最終孕育出寶寶。張麗珠認為必須改善胚胎培養和移植手術的條件。她從醫院里爭取空間作胚胎培養室,北醫組胚教研室的劉斌老師將實驗室的解剖顯徽鏡搬了過來??评镉幸慌_國際慈善組織捐贈的用作他用的二氧化碳培養箱也被征用來完成這個任務。
北醫三院的一間僅僅十二三平方米的資料室改造的小房間,最終成為了成功誕生鄭萌珠的胚胎實驗室。
“醫院把我像大熊貓一樣保護起來”
當年在北醫三院,鄭桂珍被確診為可能由結核引起的雙側輸卵管堵塞,還患有結核性的盆腔炎,這意味著她將不可能自然懷孕。在那時,這種情況導致的輸卵管炎想要復通幾乎沒有可能。
1987年6月24日,試管嬰兒開始培育。也許是心靈感應,鄭桂珍說自己植入胚胎之后的第二天,就感覺身體有了反應。
8月3日,B超檢查能看到胎兒心臟搏動,這說明臨床妊娠成功了。鄭桂珍確定在醫學指征上出現早孕反應。鄭萌珠的生命過程已經開啟。
鄭桂珍是張麗珠嘗試的第13例試管嬰兒手術,此前的12例胚胎移植手術都未成功孕育出嬰兒。其中,也曾有患者出現早孕反應,但不幸流產。等到鄭桂珍懷孕時,劉平覺得時機成熟了,這個孩子應該要降臨了。
作為張麗珠的研究生,劉平的職責變為照顧、跟蹤鄭桂珍的一系列檢查。在醫院住了10個多月,“醫生護士把我像大熊貓一樣保護起來”,鄭桂珍回憶。
1988年3月10日,鄭萌珠終于出生了。張麗珠穿著白大褂,笑容可掬地抱著小嬰兒,留下了可以載入中國醫學史的一張珍貴合影,也登上了第二天中國各大報紙的頭版。
“我的身份更多的是一種責任”
31年后的2019年4月15日,鄭萌珠在自己出生的同一家醫院,生下了自己的孩子。鄭桂珍也“故地重游”,照顧女兒,看著自己的孫輩出生,更是百感交集。
北醫三院產科主任趙揚玉向記者介紹:“萌珠表現非常好,不緊張,和醫護保持溝通,出血也不多,過程平順,母子平安?!焙⒆邮莻€男孩,體重3850克,比鄭萌珠當時輕一點兒,身長52厘米,和鄭萌珠當年一樣。
鄭萌珠的成長受到了外界格外的關注。 她沒有什么負擔,小時候被小朋友問起,她就回去問媽媽。雖然母親沒有具體講,但最后也就慢慢知道了。兒時的鄭萌珠很受關注,但淘氣的時候,“我媽對我,該揍的還得揍”,她說。
大學畢業后,她回到了北醫三院的生殖中心,成為這里的一名工作人員,從事病案管理工作?!罢砩翅t學數據,也是在幫助和媽媽情況差不多的人。”鄭萌珠說,有一種回歸的感覺,像回到家,很有歸屬感。科室每年總結工作,感覺成功率一年年增高,心里美滋滋的。
在生殖醫學中心,有患者一眼就能夠認出她,還有患者誤以為她是醫生,要求掛“鄭萌珠”的號。在鄭萌珠身上,這些患者看到了建立更完整家庭的希望。
要是能幫到別人,自己的幸福感也爆棚?!爱敵鮿e人幫了我,現在我能幫助像我家那樣的人,可能這就是回饋社會。”
張麗珠抱著她的那張照片就掛在生殖中心里,每次經過,鄭萌珠內心感到,“自己的身份更多的是一種責任”。
在鄭萌珠出生后,中國的輔助生殖技術獲得了飛速發展。在張麗珠帶領下,1992年在北醫三院誕生了中國首例贈卵試管嬰兒,1995年誕生中國首例凍融胚胎試管嬰兒。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試管嬰兒的成功率也從當初的百分之十幾、二十幾,一步步提升上來。如今,中國每年完成的試管嬰兒數量將近20萬,全國的輔助生殖中心數量已近500家。整體技術實力已經進入全球領先的梯隊。
最開心的還是鄭桂珍。“30多年前她的努力,接近40歲生了自己的孩子,現在女兒也添丁生子,自己親歷家庭壯大的一個時刻。她特別高興?!眲⑵秸f,“我們都見證了醫學技術給家庭帶來的幸福。”
鄭萌珠口中的“奶奶”、張麗珠教授則無緣見證試管嬰兒二代出生,她已經在2016年9月離世,享年95歲。說起張麗珠教授,鄭萌珠還有一些傷感,“奶奶”臨終前臥床不起,她去家中探望,“3米開外見到我,眼睛還能放光,一眼就認出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