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欽寧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事業也在不斷更新,對于小學高年級的閱讀也有了新的模式,即——群文閱讀,“群文閱讀”是指從體裁、內容、作者、表達技巧等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選擇一組文章來閱讀,旨在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并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群文閱讀
引言:
群文閱讀是將閱讀、寫作及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找到大量閱讀與寫作的銜接點,在小組閱讀的整合與比較的基礎上進行寫作訓練,同時,群文不僅僅是指讀的多,而是指全面,應當多角度、全方面的對書籍進行選擇。那么,接下來,就小學高年級有效應用群文閱讀的策略分析進行闡述:
一、群文閱讀優于普通模式之處
群文閱讀這里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對他們來講是格外有用且有益的。許多一線城市的小學其實早已實現這一模式,而全國大部分小學并未實現。其實小學對于一個孩子未來的成長和發展是尤為重要的,因此我們有必要來應用一種更為優良的“群文閱讀”模式。
首先,需要學生進行有選擇的閱讀,我們需要從寫作表達技巧、寫作風格、寫作背景、作者等方面來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閱讀,同時,讓學生對于文中經典或優異之處進行模仿寫作或讀后感。大量且有選擇的閱讀對學生來說無疑是開卷有益,不經意間豐厚了自己的底蘊,同時也提升了自己寫作的能力。
其次,群文閱讀不僅僅只包括閱讀,還需要學生具有資料查找、資料篩選的能力。有許多語文課堂,在進行文章朗讀時都沒有感情,或者感情虛假高亢,這是為什么?究其原因,是因為小學生對于許多東西都不了解,這時候,需要的不是把課文多讀幾遍讀熟了,而是要先去了解所閱讀事物,這時候,學生就可以運用多種途徑進行資料的查閱,不要只局限于百度!對于所朗讀的文章有足夠的了解才能懂得其中深意,感情才能由衷而發。所以群文閱讀這種模式對于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大有益處,并且對學生從小的感情培養有很好的影響。
最后,群文閱讀是需要教師對于學生的興趣進行啟發及對于相關知識的延伸。我們應當記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通常沒有足夠強大的毅力,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學生會覺得閱讀、搜集查找資料是一件麻煩事,很容易產生厭煩的情緒,因此,啟發他們的興趣就成了一個讓他們主動學習的最好的方式;與此同時,學生查找到資料難免有不全面之處,就需要教師進行補充,而對于相關內容也要有所延伸,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也會在不經意間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這一部分看似不重要,實際是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愛上閱讀,充實豐富自己。
二、多方面可實施策略
學校、教師方面。小學高年級學生說到底還是小學生,心智發育尚不完善,想法、思考問題的方式還是趨于簡單化,然而,閱讀后體驗其中情感對于小學生其實還是有一定挑戰的。因此在教學時,對教師更多的挑戰是將這些復雜的東西最大化的簡單,使學生能夠理解并接受它。那么群文就有了很大優勢,它需要語文教師,而學校則需要提供這樣的環境,教師可以組織全班學生真真正正的走進生活,去參加一些社會實踐。如,進入工廠做簡單的工作,體驗工人的工作,去重病病房進行慰問,去養老院進行慰問活動,雖然小學生年紀尚小,但仍可以做簡單的事情,讓學生體驗人生百態,看見各種人對于生活、甚至是生命的態度,我相信,這些對于學生來講會是一個極大的觸動。小學語文教師也要因地制宜地創造教學情境,這樣,可以為積累寫作的素材奠定一定的基礎。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讓學生留意自己內心的感受。同時,學校需要做的也很多,需要關聯好各方面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踐的場地;為檢驗、鞭策學生,學校可以選擇固定的時間,舉行如閱讀技巧,名家模仿等比賽,讓學生對于閱讀起到重視。
家長方面。群文閱讀不僅僅只有閱讀那么簡單,更不只是教師教學生學就可以,而是家長也要進行配合,教學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的工作也不容易,閱讀能力所帶動的寫作能力的進步是需要日積月累、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完成的。因此,教師和家長需要進行長期的共同合作,相輔相成。有些孩子長時間不參加這些活動,難免就會產生厭煩的情緒,此時家長就要使孩子抱有積極的心態,正確引導孩子的情緒,使孩子用正確良好的態度去參加學校的活動。對教師、學校舉辦的體驗活動要持支持態度,不要漠不關心,否則孩子容易受家長情緒感染,降低熱情。還有在舉辦比賽后,成績差不要對孩子進行否定,而是要多陪孩子完成一些閱讀任務,不要急躁,只要孩子盡他努力閱讀了、動手了、實踐了,就應當給予鼓勵。
結束語:
所以,小學高年級群文閱讀是值得在閱讀甚至是寫作時推崇的,因為一切閱讀都是在為寫作打基礎,一個好的閱讀模式在多方面的關注下實施將會取得良好的成果,這種閱讀模式一定會花費更多的時間甚至是金錢,但小學生就像一個小樹苗,根基穩了,方向直了,他才能長成挺拔的參天大樹,因此,這種模式的開展是一個長期、利在千秋的閱讀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王紅紅.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5):105-106.
[2]紀雪玲.小學語文群文閱讀與讀寫教學的結合探究[J].學周刊,2019(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