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允民 商廣春
摘? ?要:小麥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和質量直接關系到我國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因此,加強小麥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隨著近年來廣大群眾對食品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為了解決以往存在的農藥殘留問題,采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就小麥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情況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
通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現階段在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方面已經有了較好的應用和推廣。但是,由于小麥病蟲害的種類較多,防治工作相對復雜。同時隨著環境不斷發生變化,防治工作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加,因此,強化對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 ?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研究
現階段我國在開展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過程時將重點放在預防方面,同時采取各種綜合技術開展防治工作。依據當地發生病蟲害的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方法和措施使用生物農藥防治,避免使用化學農藥造成較為嚴重的農藥殘留。
1.1? ?采用農業生態技術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
采用這種方法對小麥病蟲害進行防控時,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首先,選擇合適的小麥品種。尤其是對于一些自然氣候相對惡劣、病蟲害發生情況較為嚴重的地區,要選擇產量較高、耐病性較強的小麥品種進行種植。同時在種植過程中采取多種品種混合種植的方式,強化小范圍內的生態多樣化,避免病蟲害進一步蔓延。其次,選擇合適的播種技術。在對當地的土壤情況、小麥品種特性、氣候條件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之后,選擇合適的播種方式。隨著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現階段一般選擇機械播種。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實現均勻播種,確保合理的群體結構,保證了小麥的產量。第三,合理進行輪作。長期在同一地塊上種植同一種作物會導致病蟲害的情況愈加嚴重,因此可以考慮在小麥地塊中輪作大豆、油菜等,降低發生小麥病蟲害的概率。最后要科學施肥。采用配方施肥的方式對地塊缺乏的肥料種類進行補充,土壤經過專門的檢測,實現科學施肥的目的。還可以采用秸稈還田的方式增加土壤肥力,促進小麥的高產穩產。
1.2? ?采用生物和物理方法進行小麥病蟲害的綠色防控
生物防治方法主要利用的是食物鏈中不同生物之間的關系,利用害蟲的天敵實現對害蟲的有效控制。例如可以用赤眼蜂對菜青蟲進行防治,利用七星瓢蟲、食蚜蠅對蚜蟲進行防治等[1]。同時還可以使用一些生物類藥物對害蟲繁殖進行抑制,以實現對小麥病蟲害的有效防治。
物理方法主要是通過使用物理的手段進行防治。現階段使用最多的是利用燈光的方法誘殺害蟲。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害蟲的趨光性,在吸引害蟲之后利用電網將其殺滅。有些還會使用人工和化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使用黑光燈對害蟲進行誘殺。
1.3? ?采用營養防控的方法進行病蟲害防治
這種方法主要是在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結合長勢噴灑葉面肥。通過這種處理可以有效提升小麥的抗病抗逆能力,如穗期噴施磷酸二氫鉀,能有效增強葉片的光合作用和秸稈的彈性,切實提高小麥自身的抗倒、抗干熱風的能力。但是要注意選擇合適的肥料種類,以保證施肥之后的效果。
1.4? ?采用藥物防治實現對小麥病蟲害的綠色防治
該方法的使用方式較多,可以采用隱蔽用藥的方式,對小麥的一些常見病蟲害,例如銹病、蚜蟲等會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一般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可以使用戊唑醇懸浮種衣劑等藥物對小麥種子進行包衣或者拌種處理,使小麥種子具有較強的病蟲害預防能力。現階段,這種方法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已經得到較大范圍的推廣,主要是由于其成本較低且效果較好。其次可以采用莖葉噴灑藥物的方式對小麥常見病蟲害進行防治[2]。但是,其主要針對小麥由于氣候變化出現的各種病蟲害。由于小麥在生長過程中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因此應該依據氣候變化導致發生的病蟲害種類選擇合適的藥劑,將藥物噴灑在小麥莖葉上,實現對小麥病蟲害的有效防治。此外,在采用這種方法對小麥病蟲害進行防治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小麥的生長情況。例如,對于赤霉病的防治就需要在小麥揚花前結合陰霾天的持續時間進行。同時在噴灑時注意對一些抗藥性較強的病蟲害應選擇新型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噴灑,輪換用藥、科學用藥、精準用藥。最后,通過誘導抗性產生的方式實現對小麥病蟲害的防治。在小麥種子進行拌種或者包衣的時候使用植物免疫誘抗劑,同時在小麥的生長期采用氨基酸等葉面肥進行噴灑。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麥的抗逆性以及抗病蟲害的能力,保證小麥正常生長。
2? ?總結
本文通過對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進行研究可以發現,現階段使用的小麥病蟲害防控技術較多。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必須依據小麥長勢、天氣條件、土壤狀況等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才能實現對小麥病蟲害的綠色防控,保證小麥的正常生長,為我國糧食產量和質量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 1 ] 楊洪蘭.小麥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探究[J].種子科技,2018,36(2):88,93.
[ 2 ] 劉惠芳,石景明.綠色防控技術在小麥病蟲害防控中的應用研究[J].鄉村科技,2018(18):96-97.
(收稿日期:2019-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