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杰
校園食品安全直接關系到孩子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由于生活閱歷所限,在校生辨識食品優劣的能力往往還很欠缺,更容易受到傷害,且傷害程度隨年齡降低而加重。食品安全問題具有群發性特點,會在一定程度上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嚴重者甚至直接影響區域內的社會穩定,處置不當極易導致社會問題。
校園食品安全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社會新聞熱點,多地連續發生劣質食品損害學生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事件,引起了政府和社會的廣泛關注。日前,教育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衛健委共同發布《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要求各級各類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對學校食品衛生安全工作的管理,要求“中小學、幼兒園一般不得在校內設置小賣部、超市等食品經營場所,確有需要設置的,應當依法取得許可,并避免售賣高鹽、高糖及高脂食品”等。新規的施行,為孩子們的健康和平安加了一道“安全鎖”,與此同時,學校也要加強對學生的食品安全教育,讓孩子們增強防范意識,提升防范能力。
了解存在于學生身邊的食品安全隱患,有的放矢
一是學生貪圖便宜和所謂的“美味”,主動食用不衛生食品。學校周圍商店里各種各樣的小包裝食品價格低廉、花樣繁多, 露天攤點的油餅、辣條、薯條,現場制作的果冰、米粉,現烤現賣的肉串等“香味撲鼻”,讓人眼花繚亂,孩子們很難抵擋住誘惑。這些食品實際上大多都是“三無”產品,無證攤販添加了很多色素、添加劑,增加食物的氣味和口感,刺激食用者的嗅覺和味覺,吸引學生去購買。很多中小學生被“味道”所吸引,無暇顧忌食品質量,只關注價錢的低廉和自身喜好,成了購買這些不合格食品的常客。長此以往,必將給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埋下隱患。
二是食品經營者違規生產,相關部門監管不力,造成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場。食品經營者被利益所驅使,生產和銷售不合格食品。而質量監督和執法部門的監管不力,也使得不法分子有機可乘。一些“黑作坊、黑攤點”制作銷售假冒偽劣食品,或以次充好,讓劣質、有害食品流入市場,特別是進入校園或校園周邊,危害中小學生身體健康。如2019年“3·15”晚會曝光的學校周邊商店熱銷的“辣條”等,充滿了各種調味劑、添加劑,生產衛生環境臟亂差,存在嚴重的食品安全隱患。
三是學校食堂安全事故。學校食堂在食品加工、售賣、貯存、陳列、轉運、保溫及冷藏冷凍等過程中,極易造成因食品過期、存置不當、微生物及植物性食物中毒、亞硝酸鹽和添加劑等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
加強對學生的食品安全教育,讓孩子學會遠離危害
要保障學生“舌尖上的安全”,對其進行食品安全教育尤為重要,這是做好食品安全問題預防的第一道防線。學校應當進一步加大食品衛生安全知識的宣傳力度,將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相關知識納入健康教育教學內容之中。
應通過主題班會、課外實踐等多種途徑和形式,開展經常性的宣傳教育活動,教會學生認識食品質量相關標識,如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標識、食品生產許可證等。利用宣傳欄、宣傳材料和觀看紀實錄像、現場實地查看走訪等載體和形式,讓學生了解不良生產環境制造出的不衛生、不合格的產品。通過對一些病癥患病原因進行剖析,讓學生了解不安全食品和不良飲食習慣對身體健康的危害。
引導學生講究衛生,做到飯前洗手,不在無證小攤點購買食品,購買食品時要仔細辨認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不購買來歷不明的產品或過期食品。不吃腐爛、變質和受污染的食物,不挑食不偏食,一日三餐合理搭配。只有讓廣大中小學生掌握科學安全的飲食知識,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才能切實增強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筑好食品安全這道防線。
加強對校園內及周邊食品的監管,全方位保障校園食品安全
加強學校食品安全日常檢查。學校在日常工作中,要始終把食品衛生安全工作作為各項工作的重點,實行學校食品安全校長(園長)負責制,明確專人負責。中小學、幼兒園一般不得在校內設置小賣部、超市等食品經營場所。
學校要建立健全并落實有關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做好陪餐記錄,及時發現和解決集中用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推進“互聯網+明廚亮灶”工程,實現學校餐飲的儲存、加工制作、供應全過程“透明化”。加強日常檢查的頻次,規范食堂加工制作全過程控制,降低食品安全風險,及時消除食品安全隱患。
完善家長參與監督機制。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對孩子入口的食物必然會秉持高標準、嚴要求。學校應建立集中用餐信息公開制度,利用公共信息平臺等方式及時向家長公開食品進貨來源、供餐單位等信息,組織家長代表參與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的管理和監督,保障家長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暢通食品安全投訴渠道,聽取家長對食堂、外購食品以及其他有關食品安全的意見、建議。通過家長委員會參與、值班、家長陪餐或其他方式,讓家長參與到學校餐飲的日常監督中來。還要利用家長學校等方式對家長進行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凝聚家校合力,增強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這樣無形中能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教育,也能進一步提高校園食品安全的保險系數。
規范學校周邊食品經營,牢筑校園食品安全屏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將學校及周邊地區作為監督檢查的重點。規范食品經營主體資格,嚴把校園周邊食品市場準入關。打擊和查處、取締無照經營行為,規范校園周邊食品經營主體資格,把校園周邊食品經營者納入重點監管范圍。
落實對校園周邊食品經營業主的各項檢查制度,切實規范食品經營行為。嚴格落實“網格化”執法監管巡查制度。堅持定期巡查與不定期巡查相結合,加大巡查力度,增加巡查頻次,對校園周邊食品經營業主實行重點監管。讓過期、變質和“三無”食品等無藏身之地,對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要依法從嚴查處。
學校是未成年人集聚的一個特殊場所,食品安全關系著學生的身體健康,也影響著校園和社會的和諧穩定。我們要堅持預防為主、全程監控、屬地管理、學校落實的原則,建立教育、監督、管理多部門分工負責的工作機制,有效加強校園食品衛生安全教育與管理,確保學生的飲食安全。
責任編輯: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