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亮

高爾基說過:“我讀的書越多,我對世界越加感到親切,生活對我越加變得明亮和有意義。”讀書可以使人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可以使人明理、為人導航。在核心素養理念指導下,我們以班級閱讀指導課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在“選擇(充分調用可使用、可接近的圖書儲備)—閱讀(閱讀時間自己讀、聽別人讀)—反應(我想再欣賞一遍:正式交流、閑聊圖書)”的良性循環中,與好書為伴,與大師對話,在閱讀中真正有思考,有感悟,有收獲。
營造愉悅氛圍,培養閱讀興趣
我們積極營造讀書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圖書成為學生生活的必需品,讓閱讀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級書架”,拓展閱讀空間。一是學校圖書館,讀書有保障。我們充分發揮學校圖書館的作用,保證學生可以隨時借閱。學校圖書館成為我們為學生“充電”,使學生養成讀書習慣的最有力的保障。二是班級、樓道圖書架,讀書更方便。我們在各班設置“日新書架”,在樓道內設置讀書角,由各班學生自主進行管理,以保障學生隨時閱讀。書架旁總有學生讀書的身影,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漸漸學會了管理圖書、愛護圖書。三是家庭小書架,讀書更快樂。我們在新一年級入學前的家長培訓中,建議家長設置家庭書架,班主任老師逐步對家長進行親子閱讀培訓,引導學生不斷充實家庭小書架。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長的鼓勵與幫助,在與家長共讀的美好時光中不斷成長。
“一讀兩聽”,保證閱讀時間。為了讓孩子擁有一段完整的讀書時光,學校安排了“一讀兩聽”時間,即每周一節課閱讀指導課,每天收聽兩次“小喇叭”廣播。 “一讀”:每周三下午第三節課是閱讀指導課,師生在教室內安靜地讀書或開展讀書活動,該時間段不能隨意改做其他事情。“兩聽”:第一聽,小喇叭每天早晨7點至7點30分播放“新學堂歌”,學生在動聽的古詩新唱中走進校園,開啟新一天的學習;第二聽,小喇叭每天下午3點10分至3點20分,播放各學科拓展知識,師生自行投稿,由廣播小組編輯整理。“一讀兩聽”,日日堅持,月月積累,使學生有了真正屬于自己的與書為友的美好時光。
樹立榜樣,享受閱讀時光。在每周三閱讀指導課上,教師手捧書卷,沉浸其中,學生亦“敬其師,效其行”。此外,教師還幫助學生樹立身邊的小榜樣,鼓勵兩兩互讀,組織小組共讀,讓閱讀逐漸成為孩子們最快樂、最享受的事情。
創設多種課型,進行方法指導
導讀課,生命得到引領。導讀課的目的,一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二是指導學生的閱讀方法。通過導讀,使學生的認知和理解得到提升,生命得到引領。通過學習和嘗試,我們總結出如下導讀模式。
一看整體:看封面,知作者;看人物,理關系;看目錄,知情節;看序言,知內容。二讀片段:析人物、品語言、重細節。三教方法:第一遍細讀全文不遺漏,整體理解和把握;第二遍帶著問題跳躍讀,深入體會和感悟。四拓展信息:包括獲獎情況、讀者評價等。
常采用的導讀形式有:低年級以教師導讀為主;中年級以教師和家長合作導讀為主;高年級以學生導讀為主。例如一年級的孫老師上了一節《小豬變形記》繪本導讀課。先讓學生看封面,激興趣:看小豬圖片說樣子:看封面發現小豬變化了(引導學生按從上到下的順序觀察封面);再看人物理關系:小豬先后變成誰;三讀“變化”猜原因,拓展補白說體會。通過師生對話交流,學生在看、讀、聽、說中,領悟了本書的主題“做自己,最快樂”。
欣賞課,全面提升素養。“欣賞”即為發現美的過程,閱讀教學中要幫助學生發現美、感悟美、創造美。我們理出了閱讀欣賞課的如下步驟:第一步,創設情境,觸發欲望;第二步,自主品味,感悟評析;第三步,集體交流,獲得體驗;第四步,放聲誦讀,引發共鳴。
分享課,親近文學的開始。讀書分享課上,我們以學生為主體,放手讓每個學生交流自己的讀書感受:一是讓閱讀活動的主人充分展示,二是讓合作學習的能量得以積極傳播。分享課的主要形式有收獲訪談、對比辯論、美文誦讀、劇目展演、主題談話等。如四年級師生在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單元時,學生進入《成長故事》拓展閱讀環節,學生搜集了偉人、名人以及自己身邊的感人的故事,在師生創辦的“天天向上”欄目中,每個小組、每個成員都展示了自己“不同凡響”的收獲,分享了共同讀書的樂趣。
好書推介,暢游書的海洋。我們先對學生進行好書推介的培訓,教給學生推介方法,然后開展生動有趣的新書推介活動。
卡片推介法:學生以個人、小組為單位,把自己讀過的、感觸最深的好書寫在自制的漂亮卡片上,貼在班內的讀書展覽欄內。同學們可自行取下閱讀,然后根據推薦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目進行閱讀。好書交換法:同學之間互相推介自己的好書,兩人或幾人根據推介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目進行交換。召開推介會:好書推介會一般以年級為單位進行,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先在本班內進行推介,再選代表向同年級同學進行推介。
開拓不同途徑,增強閱讀效果
讀書筆記,厚積薄發。我們根據學生年級特點和所讀書目的特點,設計了不同類型的讀書筆記格式。讀書筆記中留下來的不僅僅是一篇文章、一本書當中的精華,更是學生潛心讀書的印記。
特色作業,注重實踐。讀書特色作業是讀書的延伸環節,是發展個性、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平臺。一是自由選擇,多樣作業。如讓學生讀完《秋天的圖畫》之后選做畫一畫、說一說、查一查、讀一讀,最后全班交流展示。這樣的作業布置,充分尊重了每個孩子的自主權與選擇權。二是轉變方式,拓展作業。為了讓學生從實實在在的“作業”中受益,我們推出了“套餐”式特色作業。如讓學生在學習《童年·冬陽·駱駝隊》一課后,拓展閱讀《城南舊事》一書。“作業套餐”是: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講述或朗讀其中一個最感動的片段+做心得式的讀書筆記一則+觀看這部影片或反映同時代兒童生活題材的影片。這樣的“作業套餐”,在學生擴大閱讀量的同時,更好地升華了文章的情感內涵。三是自由活動,個性作業。如學生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給自己布置“作業”,可以是剪剪、貼貼,可以是說說、畫畫,可以是查查、看看,可以和家長一起到田野中找昆蟲,也可以盡興地看一次動畫片……教師還與學生相約,一兩個星期后有一節課的時間,全班同學進行“作業”交流,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
楊照老師在《閱讀的美好能力》中說:“唯有激活了所有的感官感受,愿意尊重地視書籍為一個獨立且豐美的世界,讓文字記錄的意義隨時幻化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而且投注以悲欣痛喜,依照書的訊息調整我們的世界關照與生命理解,我們才真正‘閱讀’了一本書。”在學生的閱讀中,我們要運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構建“選擇—閱讀—反應”的閱讀良性循環,要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與呵護,為他們點亮閱讀之燈,幫他們喚醒身心潛能,從而為學生的終生成長奠基。
(作者單位:北京市昌平區馬池口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楊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