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 孫艷冰
編者按: 通過全學科閱讀實踐,將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貫通;教學中融入民族傳統藝術內容,激發學生熱愛民族民間文化的情感;通過形體訓練,培養學生高雅的氣質和藝術表現力;開展“珠心算”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中心小學從2017年始,以“關注學生的實際獲得”為題開展小課題研究,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全學科閱讀”以學生的需要為基礎,創設豐富的學習環境,開展多元閱讀活動,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興趣,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力,以促進知識點之間的融會貫通、課堂內外的科學貫通、學科之間的有機整合,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從而提升學生的全面素養。幾年來,我校開展“全學科閱讀”實踐研究,語文教師嘗試在課上將語文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融合,開發了多樣化的“全學科閱讀”語文課堂。
補充式閱讀
落實“全學科閱讀”理念以來,我們立足課本,將課文作為基本的閱讀材料,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其他學科內容推薦給學生,使學生獲取更多的信息,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以《落花生》的閱讀教學為例,我們首先引發學生思考:這一家人議論了花生的什么?引導學生關注花生有哪些用處。隨后補充課外資料,追問學生:你發現了什么。在研讀“贊”花生部分時,我們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將花生與桃子、石榴、蘋果進行對比的意圖。最后,通過補充蘋果、石榴、桃子的資料,明確桃子、石榴、蘋果把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并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它們生長的特點。
學習《落花生》,理解作者將花生與水果進行對比的用意是個難點,我們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水果的營養價值及用途,實現了教學難點的突破。
拓展式閱讀
拓展式閱讀,是以課文為中心,引導學生拓展閱讀有關作品。如《冬陽·童年·駱駝隊》一課的教學,通過引導學生讀課文,學生了解到林海音的童年生活,教師通過“同學們的童年有什么記憶很深的事情嗎?”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談童年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提升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學了這篇文章后,教師引導學生用筆記錄下美好的童年時光。在學習本課后,我們向學生推薦小說《城南舊事》以及同名電影,目的是把學生課內閱讀獲得的學習方法及時遷移,使學生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使他們的綜合素養不斷提升。
合作學習,是一種內涵豐富、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形式。合作式閱讀的實施,促使教師的學科教學更加注重課內外結合,用活教材,準確把握教材;同時可促進教師結合教材的知識點與能力培養目標及學生的學習情況等,篩選和補充、調整教材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成效與思考
“全學科閱讀”課堂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全學科閱讀”的開展拓寬了學生視野,使學生養成了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當然,我們不會為了閱讀而閱讀,而是要使閱讀真正發揮出作用,幫助學生主動發展。
“全學科閱讀”的開展,改變了教師以往單一的從課堂到課堂、從書本到書本的教學模式。這種整合的教學模式拓寬了教師的教學視野,極大地豐富了校本教研的內容。教師把自己的教學行為作為研究對象,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行為與模式,有了對教學現象與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
新課程的實施其根本變化之一,是從單一的學生接受式教學模式轉變為重視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而“全學科閱讀”在這一方面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姜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