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國慶 張婷婷

編者按: 《禮記·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和文化。對于和諧的崇尚與追求,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堅守。“和”是不同事物之間互相作用而臻于協調統一,是包容下的求同存異。要將這一理念落實到教育發展之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促進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讓每一個孩子——無論身在城市還是鄉村,都能沐浴著優質教育的陽光,健康快樂地成長。為切實促進教育均衡,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大力實施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積極推進區域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進程,讓各校“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取長補短,美美與共”,使區域教育呈現出和諧共進、生機勃勃的盛景。
天橋區是濟南市中心城區之一,位于市區北部。黃河穿區而過,受城鄉二元結構和黃河“天塹”等影響,出現了南北兩岸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北岸群眾對教育滿意度不高等問題。2012年,天橋區借助山東省標準化學校建設的東風,集中改善了黃河北農村學校的基本辦學條件,實現了城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無差別配備。然而,硬件條件的提升無法彌補軟件的不足,黃河北學校與市區學校整體仍然存在著巨大差距,一系列問題集中而尖銳。針對這種情況,為推進區域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進程,天橋教育立足實際,著手實施城鄉學校互助交流工程。
頂層設計明方向,創新機制促提升
2013年,天橋區發布了《關于開展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的實施意見》,決定將黃河南北各15所小學結成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實現“城鄉聯動、共享資源、輻射帶動、共同發展”,讓農村學校在辦學思想、教育管理、教育質量、教師成長等方面實現“規范、特色、優質”發展,以此推動區域教育的整體提升。
工作實施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天橋區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不是教育集團辦學,不是教育托管,也不是原來意義上的“手拉手”學校,而是基于農村學校自身可持續發展的精準幫扶,即:通過科學的發展理念、精準的操作過程、優質的隊伍建設、完善的評價機制,通過城區優質學校不斷地“輸血”,逐漸使農村學校實現“造血”,探索形成“總校菜單式輸出—分校科學接納—分校在融合中再生—總校分校和諧共生”的發展路徑,進而實現農村學校的內涵提升、科學發展。
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成立以來,總校和分校之間由最初的“貌合”到現在的“神聚”,由“被動工作”到“主動管理”,逐步實現著理念的認同與融合、管理的規范與完善,實現著農村學校文化的重構和教育品質的提升。
緊密捆綁為抓手,和諧共進同發展
“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的“緊密”體現在“一所學校,兩個校區,統一管理,捆綁評價”的運行模式,即城區學校校長任總校長,全面負責“一校兩區”各項工作,原農村學校校長任分校執行校長,在總校長領導下負責分校工作,“一校兩區”所有教職工由總校進行統一調度,經費由總校統一管理,年度科學發展綜合考核實施捆綁評價。
2013年底考核時,天橋區對共同體學校按照總校與分校7:3的比例進行捆綁評價,成績突出者被評為“愛生學校示范校”“愛生學校規范校”。2014年,總校與分校按照6:4的比例進行評價,2017年開始,進一步加大捆綁評價的力度,總校與分校比例從6:4變為5:5;個別共同體一對二的,總校與分校比例從2016年的6:3:1調整為5:3:2。總校占比進一步下降,分校占比不斷提高,如此充分發揮了總校的引領力和分校的內驅力,達到了合作共贏、共同提升的目的。
盤活師資提素養,人文關懷聚人心
校長的思想理念引領、干部的“中堅”執行落實等對學校發展影響甚巨。共同體建立之初,天橋區保留農村學校本土校長作為執行校長,他們要改變角色服從于總校的管理,要融入總校的管理體系之中。一年后,對部分本土執行校長進行了調整,一批在黃河南學校中歷練成長、富有管理經驗的副校長走上了分校執行校長的管理崗位。在中層干部的培養和使用上,則通過支教與掛職鍛煉制度實現南北互動,為青年后備干部提供學習和鍛煉的平臺。
幾年間,通過補充新教師、統籌調配、城鄉交流、名優教師農村支教和掛職鍛煉以及選派城區優秀校長到農村學校任職等措施,共有300余名干部教師到農村學校任職,有效帶動了農村學校管理水平、教師素養及區域學科教學團隊實力的整體提升,為農村教育帶來了新的理念和希望。為解決黃河北教師交通問題,天橋區為支教老師開通了五輛通勤班車,定時往返于黃河兩岸,還為共同體總校配備了公務用車,方便了總分校之間的交通聯絡。在總校引領下,分校結合實際,修訂了學校《教學常規管理制度》《績效工資實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并根據學校工作實際進行動態調整,這一系列制度不斷為學校的良性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通過總校與分校之間多角度、多層次的磨合,總校把脈對癥輸出,分校吸收接納,分校在融合中提升,總校在幫扶中發展,共同體學校在和諧的氛圍中穩步前行。
因校制宜再謀劃,多維并進又啟程
2016年,在總結上一輪共同體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天橋教育又制定了《2016—2018年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實施意見》,確定了新的發展思路,即“縱向分層、橫向聯盟,縱橫結合、多維并進”。根據15個共同體不同的發展狀況,縱向將共同體分為“自主型發展”和 “引領式發展”兩種類型。“自主型發展”的共同體分校突出自主發展,強化造血功能。“引領式發展”的共同體分校要繼續發揮總校的引領作用,在輸血的同時繼續強健分校的造血功能。本著“縱向為主,橫向為輔”的原則,實施分校間的橫向聯盟,作為對縱向分層發展的有力補充。“北岸佳禾”“五彩石”和“新欣桑梓”三個教育聯盟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和內驅力,彰顯聯盟的主體作用,在干部提升、教師發展、學生成長、教育生態等方面,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目前,跨過黃河,最漂亮的建筑就是學校。15所農村小學中,有2所學校成為省級規范化學校,2所學校成為市級規范化學校。2015年以來,15所學校家長滿意度均超過95%,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學校建設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充分認可。教師變得更陽光、更熱情、更積極、更勤勉。青年干部不斷成長,骨干教師隊伍不斷壯大,教師教學能力不斷提升。學生也變得更自信、更自主、更活潑、更舒展。課堂上、活動中,學生表現出強烈的內在發展和生命成長的愿望,教育的價值和學校的品位在學生身上得到了充分彰顯。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教育和體育局)
責任編輯:蘇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