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如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可見,朗讀是小學階段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本文將探討如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讓學生的朗讀入情入境。
一、創設教學情境,營造朗讀氛圍
巧用板書,引人入勝。如在執教《沙灘的童話》一文時,我首先利用板書營造沙灘的氛圍,激發學生對沙灘的興趣,然后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學生很快融入文中情境,朗讀時更有情感了。可見,巧用板書能引人入勝,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營造身臨其境之感。低年級的朗讀或抽象的文字朗讀都可利用圖畫、動畫的形式,引領學生走入文中描繪的情境。如在執教《小真的長頭發》一文時,我通過多媒體播放了相關繪本,學生瞬間被吸引了,朗讀課文時更加投入,對課文的理解也更深了。
二、關注語體風格,讀好語音語調
我在執教時會注意朗讀文本的語體風格。如《敕勒歌》為北方民歌,歌詞雄渾蒼勁,朗讀時需剛勁有力,低沉悠揚,讀出豪邁之情。我通過播放民歌、朗讀示范、個別指導,引導學生感受并朗讀出北方民歌的特點。而在教讀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時,我則引導學生關注南方婉約派詞人及其風格的“沉郁憂傷,蒼涼凄楚”,讀時低沉哀怨,讀出“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沉郁。
三、關注標點符號,讓朗讀有聲有色
標點符號是書面上用于表明句讀和語氣的符號,所以朗讀時對標點的把握也很重要。如執教《畫楊桃》一文時,我會將“楊桃是這樣子的嗎?”“不像!”“像五角星!”“好——笑!”“不……像。”“像……五……五角星。”這些句子中的標點符號逐一在課件中標記,提示學生不同的標點符號需要用不同的語氣朗讀。經過反復訓練,學生們把握好了人物語氣前后的變化,此時課堂的氣氛也走向高潮。
四、抓住關鍵詞,讓朗讀入情入理
抓住關鍵詞細讀文本,才能體會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的思想哲理。如執教杜甫《絕句》時,我會抓住“黃鸝”“白鷺”等關鍵詞,讓學生感知詩歌描繪的畫面,把黃鸝相對而鳴、白鷺成行的情景貼在黑板上,再引導學生讀出黃鸝的歡快自在、白鷺直沖云霄的生機與活力。這樣,學生的朗讀興趣愈發濃厚,在朗讀中也了解了詩意。
五、關注表情動作,讓朗讀更靈動
朗讀時帶有表情和動作,方能真真切切融入朗讀情境。如在執教《江南》一文時,我引導學生配以“魚戲蓮葉間”的動作進行朗讀。經過多次朗讀,學生體會到了魚戲蓮葉間的樂趣。又如在執教《畫楊桃》一文時,我帶著戲謔的笑聲朗讀:“楊桃是這樣子的嗎?”“嘲笑”的情境生動再現,學生領悟了方法,朗讀也更靈動了。
六、想象聯想,朗讀中融入生活體驗
朗讀時想象聯想相關生活經驗,能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愛上朗讀。如我在執教《楓樹上的喜鵲》一文時,當讀到“我真是喜歡極了。上個星期天早上,我正要撐著渡船到對岸的樹林里去打柴……”等句子時,學生并不能讀出“喜歡極了”的語氣。于是,我問學生有弟弟妹妹嗎?他們可愛嗎?你有多喜歡他們呀?經過一番引導,再來指導學生讀“我真是喜歡極了”,學生們自然一點就通。
指導朗讀的方法豐富多樣,具體如何運用需要教師根據文本的特點、學生學習基礎等情況來選擇。當選擇了恰當的朗讀方法,再持之以恒地訓練,學生的朗讀一定會入情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