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隨著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應用及推廣,大大推動和提高了一線教師的教學效果和水平,讓教學變得生動、形象、具體、直觀,易于理解,使抽象的數學變得淺顯易懂,但是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就談談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想法。
一、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的好處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堂成功的數學課,學生高漲的學習興趣一定是不可缺少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是我們的得力助手。它比傳統的教學手段更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使他們更快、更有效地獲取知識。例如我在上“分數的大小比較”時,利用信息技術創設這樣的情境來導入:“烈日炎炎,口渴難忍,豬八戒找來一個大西瓜解渴。孫悟空說:‘咱們師徒四人平均分,每人吃四分之一吧。’話音剛落,貪吃的豬八戒嚷嚷著:‘不行不行,瓜是俺弄來的,俺至少也要吃五分之一或是六分之一吧。’其他三人聽了哈哈大笑,豬八戒這時摸不著頭腦了。同學們,你知道大家為什么取笑豬八戒嗎?”在這個情境中,紅紅的太陽、干枯的大地、翠綠的西瓜、滑稽的人物表情、幽默的人物對話為學生提供了身臨其境的感受,適時提出問題,自然就能創設出最佳的學習情境。此時,學生處于自覺、主動、積極的學習狀態,激發、保持并促進學生學習興趣,是高效率完成學習活動的前提條件。
展示具體形象。如在二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一節,過去我們上這里時總是強調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周長概念。利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顏色線條閃爍各種圖形的邊長,長方形相對的兩條邊用同種顏色的線條飛入,正方形的四條邊用一種顏色的線條飛入,用動畫的形式具體又形象,學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及多媒體的運用,可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起畫龍點睛的作用。這些效果在信息技術運用之前是很難達到的。
緩解疲勞,寓學于玩之中。在課堂快要結束時,一般這時候,學生經過大半節課的積極探索,緊張學習,都比較疲勞。這時如果利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展示有趣味性、針對性的練習,配上輕松的音樂和畫面,就可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總結新知識。如:二年級在學習“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時,我們可出一組題目,“糊涂老爺爺”想問問我們動物園里的動物有多少,大家幫他數數看:熊貓有8只,小白兔有4只,天鵝有16只。提問:熊貓是小白兔的幾倍?天鵝是熊貓的幾倍?天鵝是小白兔的幾倍?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同時培養了他們的能力。
二、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復習、練習課中運用的好處
復習、練習課是指鞏固已學過的新知識,在信息技術運用之前,方法就是再現學過的知識,并通過做練習,背公式,背定義,甚至大量的作業,強調一些技巧,造成過度的訓練。似乎只要學生多做就會自然而然地會了,信奉“熟”能生“巧”。但這樣超強度的訓練會使學生生“厭”,生“笨”,生“懶”。產生厭煩,懶得動腦。這個現象讓我反思,由于課內外時間總量是有限的,超量過度訓練,使學習差的學生為完成作業而加班加點,無暇有效地反省。而學習好的學生長久地停留在此階段,剝奪了好學生獨立思考、加快學習的機會。而信息技術教學,較好解決了這個問題。它收入信息多、快,節省了時間。只要我們教師在課前把復習、練習的知識制成課件,精心設計課時計劃,如把全班分成高、中、低三組,吃不飽的學生可以做較深的題目而少做基礎題,剛好能吃飽的學生做中等稍難的題目,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做基礎題,難題可以不做,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大大提高各自的學習效率。
但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術運用不當可能會適得其反。信息技術能加大課堂知識內容,但是課堂容量過大、進度過快,可能使學生思維跟不上,不能理解和及時鞏固已學課程內容,其結果適得其反。因此,在教學中要合理安排教學進度,把握重點和難點,注意恰當分配教學內容。
總之,就當前普遍開展的信息技術教學進行研究和探討,在看到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優點的同時,還應看到它們的缺點。不能過分依賴,但也不能一概摒棄。我們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而定。有選擇地運用,恰到好處地運用,只有這樣才能讓信息技術真正服務于教育,才能真正使數學教學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