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
2019年全國1卷文綜第42題,內容如下: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于古人。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備具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
——錢穆《國史大綱》(1940)
評析材料中的觀點(任意一點或整體),得出結論。(要求:結論不能重復材料中觀點,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
錢穆先生這段論述的原意,重在激發讀者的愛國之情。回顧《國史大綱》的創作歷史,1939年正式完稿,1940年即付出版,當時正在抗戰期間,正面戰場節節失利,華夏民族不絕如縷。錢先生“以筆抗戰”,以《國史大綱》弘揚歷史傳統,存續華夏根基,激發民族精神。筆者每想起,總是感動、欽佩不已。
有人說,錢先生是經學家,非史學家,以他治史的感情過于磅礴,認識不夠客觀。但在筆者心中,錢先生是大歷史家。他的歷史研究雖不完美,貴在見解獨到,對當時和后世有極大的價值。其中,《國史大綱》在體例之創新、選材之精當、認識之深入等方面,能成一家之言。盡管有些內容受到時代的局限,比如對明清政制側重于反專制的議論,仍有繼續研究的空間;然而“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先生以重建文化而喚醒國魂,以再造新民而御敵救國,對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出題人選取《國史大綱》的論述,而不刻意強調本書的創作背景,意在使考生不局限于抗戰,超越于一時一事,思考學習歷史對于國家和個人所具有的普遍性意義。這道題和2019年全國1卷的作文題“熱愛勞動,從我做起”有異曲同工之妙,共同體現了“立德樹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今日高考的所求所問,都是每個人在學習生活中面臨的基礎問題,學習者不能不對此有所思考。盡管,人人都會講勞動、講學習,但各人所思所想不同,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差別。
那么,學習歷史對于國家和個人的普遍性意義,是什么呢?這個問題,筆者常常問學生,也常常問自己。在錢穆先生看來,理解歷史是真切愛國的前提,如果不了解歷史,那么個人與國家的聯系僅僅是利害相關,愛國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就像農民愛耕牛一樣,這種愛既不真實也不牢固。真正地愛國,必須深入理解國家的歷史,由理解而生感情、更重視,甚至不惜為國家效死。在筆者看來,公民和國家的關系就像是細胞和整體的生命,歷史和文化的記憶好比是共同的血脈,培育文化如養育血脈,血脈暢通則呼吸與共,于是細胞之間分工合作,換取整體更大的生存優勢。為了整體的利益,細胞可以勤勤懇懇,可以朝生暮死,但這并非說細胞不重要,因為細胞的質量決定了生命整體的活力。在此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際,更應繼承歷史傳統,厚育文化血脈,培養健康活潑的細胞,啟發真誠明智的國民。錢先生所謂“溫情與敬意”,得之矣,可以以史問道,涵養性情。
所謂“以史問道”,就是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探究學習之道,思考生活之道,體悟天人之道,不斷優化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所謂“涵養性情”,就是在理解歷史的過程中,養成真誠、自強和內省的性格,追求一種更有意義的生活。
以史問道,探究學習之道。學習的本質是自我完善,關鍵是形成自己的思想。陸象山“六經注我,我注六經”,王陽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都是以前人的認識為滋養,解釋和激發自己的生命。讀錢穆先生的著作,處處有“私見”“我見”“孤注之見”,更強調要了解中華文化的個性和精神,以“我”為主,才能對其他文明的成果進行取舍和揚棄。這種智慧的運用,在國家的層面,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制度要符合國情”;在個人層面,就是教師因材施教,學生抒發己見,“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最終使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模式,活學活用,常學常新。
歷史的“常學常新”,包括學者根據材料,對歷史進行推演和猜測,再通過驗證,不斷形成新的認識。也包括學生根據不同學者的研究,綜合分析,再結合以往的經驗,形成自己對歷史的理解。盡管我們不能了解全部的歷史真實,但仍然可以不斷改進“錯誤”的舊知,形成更加接近事實的新知。所謂“錯誤”的舊知,并不是真的錯誤,而是只在特殊的范圍適用;一旦轉換時空和視角,對歷史的解釋也就不斷更新。在不斷擴大視界、迭代思維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對歷史的各種解釋進行思辨和判斷,這不僅豐富了我們的世界觀,而且鍛煉了我們選擇和決策的能力。
歷史的“活學活用”,就是以史問道,思考生活之道。將歷史結合生活,把知識轉化為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日用而不自知”。以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第16課“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為例,二戰以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發生轉變。對于推行國有化、制定經濟計劃、實行積極財政、完善福利制度等各種政策,應該如何評價呢?在評價時,學生往往會從利弊兩方面來考慮。由此可知,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但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有一種人,對別人的意見特別多。當她不喜歡你時,就會有無數的理由指責你,所謂“動輒得咎”。而一旦喜歡一個人,就會如沐春風。“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是說人與人之間的美好和溫暖,勝過春光明媚。反之,“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人對人的指責和冷漠,冷如風霜利如刀劍。自然有四季的輪回,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性格的人。請同學們思考:假如你身邊的人,讓你動輒得咎,你怎么辦呢?思考需要時間,因此,要留給學生充分的空間,等過了一個星期,再進行課堂討論,那同學們就結合生活、各抒己見了。有人說:“我爸就是這樣,我給他提意見了,讓他注意這個。”有人說:“我見過這樣的同學,別人干什么她都要批評,我離她遠遠的,免得壞了自己的心情。”有人說:“我媽也這樣,我忍著,忍不了就跟她吵。我提醒自己,千萬不能成為這種人。”這些回答鼓勵了我,繼續將歷史教學結合現實,激發對生活的思考。
司馬遷撰《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辯,成一家之言”,后世學者心向往之,將“天人之道”視為研習歷史的目的。余英時判斷“天”為超越領域,“人”為現實領域,中國文化的特點在于“內向超越”,開辟了新的探究維度。而在我看來,古人對于天人關系的思考,是對宇宙和人生整體的哲學認識;近代以后,對于宇宙和社會的探究不斷深入和分化,形成分科之學。因此,現代人對于天人之道的理解,應結合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成果,前者以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探究物質世界的規則,后者以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哲學等學科探究社會運作和精神發展的規律。由于人力有限,難免更側重某種或幾種學科的研究方法,但對于其他學科的有益探索不應忽視和廢棄。正如人從來不是純粹物質性、社會性或精神性哪一個方面的。
以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第26課“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為例,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引起反全球化的聲音,這種現象的根源是什么呢?《道德經》:“天之道,損有余以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在筆者的理解里天之道是自然之道,熱力學第二定律:熱量不能自發的從低溫物體轉移到高溫物體;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的總混亂度(熵),只會增大不會減小,直到混亂程度最大化。鹽入水則溶,牛奶與咖啡混合,原子運動直到充分均勻,這是“損有余以補不足”。人之道是生命之道,生物和各種社會組織,必須從外界獲得能量,才能維持體內高度精密的秩序(低熵);一旦停止汲取,生命就走向潰散。《阿房宮賦》:“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這是“損不足以奉有余”。自然狀態下的弱肉強食,社會經濟中的馬太效應,都是生命體和組織體出于生存的本能而不斷汲取、向死而生。天地之間,生生不息,斗爭不止。有人以力勝人,有人以德勝人。以德勝人就是加強協調與合作,對內“不患寡而患不均”,對外“修文德以來之”,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在通過優化組織、爭取盟友,更高明地贏得生存競爭。這種智慧,體現在國家層面,可知今日中國的內政與外交;體現在個人層面,而能成人之美,愛群利群。
古人有“雖死猶生”,是說精神不滅,楷模永存。學習偉大人物的生平事業、道德文章,可以涵養性情。歷史教學所培養的性情,首先是真誠。真誠是史料實證,有一份材料說一份話;真誠也是了解自我、欣于自我,遵從本性地生活。有些人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這時應該學習歷史,考察其中的人生百態。人生苦短,所求為何?小鳥棲在樹上,不過一枝;鼴鼠飲滿河水,不過滿腹。至于權勢,驟起驟滅,巧言令色得逞于一時,口蜜腹劍難免于暴露。違背本心,終身役役也未必成功;矯飾本性,苶然疲憊而不知所歸。當歷史的鏡子映照他人種種迷狂和徒勞,也映照了自己是否猶在夢中。我們生于這個時代,應當感謝這個時代,賦予人們更多選擇的機會,可以選擇自己適合的工作,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熱愛自己選擇的生活。
如論本性,好吃懶做也是本性,但學習歷史卻能培養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自強是修身自立,不斷地提升自己。因見過往的成、住、壞、空,就像生命的新陳代謝。湯因比說:“文明在動態和靜態中交替循環”,當文明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逐漸形成一套穩定的組織方式,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成果;然而一旦安定,也就失去活力,將被新的動態文明所沖擊,甚至取代。這一規律,孟子概括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張載發明為“貧賤憂戚,玉汝于成”。生命的積極求存、奮發向上,正如儒家文化響應時代的奔流,不斷變奏,不斷豐富;又好比中華文明歷經危難,遂有民族的偉大復興。歷史教學使人知道,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居安思危,窮變通久。
變化從內心開始。學習歷史能讓人深入內心,反省自己。當我們在歷史中遇見偉大的靈魂,難免見賢思齊,雖不能為圣賢,也努力做君子。偉大者有高山仰止,后學者難望其項背,是天生的稟賦相差巨大嗎?是生活的環境造化不同嗎?是后天的努力日積月累嗎?朱熹四歲就詢問宇宙天地的奧秘,此后窮究物理,不敢懈怠。反觀自己,四歲時在做什么呢?“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之為“我”,總有特殊的意義。盡管自己才疏學淺、力量微薄,但是居敬持志、虛心涵泳,也能兢兢業業地改進教學,老老實實地長善救失。“舊書不厭百回讀,好學深思心自知”,讀書就是反省,就是不斷發現自己做人的道路與意義。
《禮記》:“有心喪三年”,可見師生之間,感情深厚。在學習歷史的道路上,老師與學生是同道,是同志,是彼此的戰友。謝謝可愛的學生,你們努力學習,促師改進教學;你們渴望知識,令師讀書求索;你們真誠有愛,讓師審視自己,盡力過有意義的生活。做老師的快樂,就是在教學中以史問道、涵養性情,同時也尋找共鳴、薪火相傳。
當歷史的知識與時俱新,真誠的國民與日俱增,自然會從民族的內部舒展出精神自覺和文化自信,庶幾可以不負先人“數世、數十世、數百世血液所澆灌,精肉所培壅”。今日重讀《國史大綱》,又熱淚盈眶,不能自已。錢先生對中國歷史,何止是“溫情與敬意”呢?其切膚之痛,切膚之愛,后人鑒之,念茲在茲。
參考文獻:
[1]錢穆.國史大綱·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34.
[2](英)湯因比.歷史研究(插圖本)[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59-73.
[3]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M].北京:中華書局,2014:1-37.
[4](奧)埃爾溫·薛定諤.生命是什么:活細胞的物理觀[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71-79.
[5](漢)司馬遷·史記·佞幸列傳第六十五[M].北京:中華書局,1982:3191-3196.
[6](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2007:2652-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