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林盈
摘 要:為了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學科核心素養成為了課堂教學的重要指導。在語文課堂,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了重要任務之一。而古詩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最佳地詮釋了語文核心素養。因此,本文以古詩為載體探究了落實語文核心素養之道。
關鍵詞:小學 語文 古詩 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累語言素材、實踐語言活動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文化品質。具體來說,語文核心素養有四方面的內容: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從這四方面內容來看,語文核心素養與古詩的淵源頗深。首先,古詩的語言極為考究,錘煉語言必然對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的落實大有裨益;其次,古詩雖言語簡略,但意境悠遠。體驗古詩情感、意境有助于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再次,作為美的藝術的代表,鑒賞古詩則是鑒賞美、發現美、創造美。所以,學習古詩有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的功效;最后,古詩內蘊深厚,匯集了千年文人志士的智慧,是文化傳承的象征。自然,學習古詩可落實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理解素養。因此,古詩詞教學對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意義重大。
一、細化閱讀,培養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
有關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它是指在語言情境中學生掌握語言文字運用規律,形成個體語言經驗,從而正確運用語言文字與世界溝通、交流的能力。因此,閱讀是培養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的關鍵,通過語篇細讀,學生可以剖析古詩中的修辭手法、語言規律還有意象特征,形成個體語言經驗,提高文字運用水平。
例如,在教學《山行》時,我引導學生進行了細讀古詩活動,培養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具體來說,首先,推敲古詩字詞,理解詩文內容。比如,寒山,說明詩文描寫的是深秋景象;石徑,說明詩人走于山間小路;其次,賞讀景物,錘煉字詞。比如,“白云生處有人家”這一句,“生”之一字描繪了一幅白云升騰翻滾的動態景象,展現了大自然的波云詭譎之魅。同時,“生”還同“深”,轉眼間就又描繪出了一幅白云深處有人家的悠遠寧靜之圖。而學生推敲“生”字妙用,有益于語言表達;最后,深挖詩文意象,品其寓意。如,霜葉,引導學生將霜葉與二月花對比,引出學生質疑:為什么被霜打了的楓葉會紅于二月的嬌花?從而幫助學生探究、體會到不畏強權、堅守自我、頑強拼搏的高貴品質。在整個詩文細讀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古詩語言,對語言的運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培養了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
二、想象聯想,培養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言活動中發展直覺、形象、邏輯、創造等思維,提升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獨創性等思維品質。而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的落實離不開聯想和想象,聯想、想象對于學生發展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創造思維意義重大。為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聯想、想象,獲取古詩意境,感悟古詩情感,從而培養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
例如,在教學《贈劉景文》時,通篇鼓勵學生聯想、想象,落實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具體來說,朗讀古詩,展開首次聯想,將詩文想象成一幅畫,理解古詩內容。而在想象中,學生腦海中閃現了一幅“荷花枯萎、菊被霜打”的頹敗景象,獲得了形象思維;其次,播放《贈劉景文》的視頻,通過聲音和畫面給學生帶來感官刺激,促使學生身臨其境,發揮想象力,感受作者此時的心情。在視頻中,雖然荷花已經凋敗,但是仍有一些菊枝在傲然挺立。仔細聆聽,遙遠處還有農民發出了“橙黃橘綠”的欣慰之聲。而學生通過視頻體驗,推敲出作者應該是“贊美秋天”之情,從而提高了理性思維能力。在整個教學中,借由聯想、想象,學生培養了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
三、合作探究,培養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
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是指學生經歷審美體驗、鑒賞活動,并從中獲得健康的審美情趣與品位,獲得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由此可知,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是在體驗與評析活動中生成的。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合作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主體驗、鑒賞古詩,從古詩中熏陶審美,培養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
例如,在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時,我組織了有關合作探究活動,以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具體來說,首先,將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組內成員交流,尋找古詩意象,包括:水光、山色、西子等;其次,小組成員交流思想,探究水光、山色等意象背后的深意,感受古詩的情感美、文字美、景色美。比如,“水光”這一意象,學生經過討論,組成了這樣一幅畫面:西湖如同一塊碧玉,微風吹過,陽光傾撒下來,西湖上立刻鋪就了一層“小鉆石”,從而感受了古詩的景色美、文字美,提高了審美能力;最后,要求各小組活用意象,組織一篇新詩。在共同努力下,各小組完成了古詩創作,生成了創造美的能力。因此,古詩探究可以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
四、拓展閱讀,培養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
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信。根據內涵可知,語文課堂落實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關鍵在于拓展閱讀。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該圍繞古詩文展開拓展閱讀,以點帶面,使得學生豐富文化認知,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培養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
例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我組織了拓展閱讀活動,以開闊學生文化視野,傳承并理解優秀文化。具體來說,引導學生閱讀注釋,并由注釋拓展古詩背景,以輔助學生理解古詩主題和情感,傳承優秀文化。比如,題目《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引導學生學習九月九日的注釋,即,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學習山東的注釋,即,王維遷居于蒲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稱山東。之后,提出問題:為什么王維要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然后,展開創作背景的閱讀,解答疑問。在背景閱讀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王維作為游子的孤獨,以及對親人的思念。而通過拓展閱讀,學生深厚了自身文化底蘊,了解了古詩創作背景,把握了古詩情感,培養了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
總之,古詩恰如時節好雨,在語文課堂上“潤物細無聲”地滋養了語文核心素養,讓語文核心素養之花開得明艷動人,真真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參考文獻:
【1】林賽玲.語文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古詩文教學[J].學苑教育,2018,000 (007):P.28-29.
【2】黃莉平.在古詩詞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探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8,(4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