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華
摘 要:本文基于學本教育理念,對其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施和具體教學行動策略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學生主體性
學本課堂對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他人的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都有著積極的實際意義;從歷史學科本身來看,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和批判性等綜合歷史思維的形成。
一、學本課堂實施原則
1、互動性
學本課堂的宗旨是以學習者為主體,學習者其實不僅指的是學生,也包括教師,這是由課堂教學的雙向性所決定的。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必須要與學生進行互動,而在雙方互動的過程中就一定會產生交流和探討,這便是一個共同發展的過程。在課堂上,教師首先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自身也需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在與學生進行互動的同時,針對一些學生所存在的疑惑進行探討、交流和補充,如此一來,雙方在相互對話與理解的過程中得到啟發,實現共同進步。可以說,互動性原則是歷史學本課堂的第一原則,也是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發展和教師教學能力提高的關鍵。
2、創新性
課堂教學向來提倡創新,在其原有的固定操作流程上進行創新是學本課堂創新性原則的體現。首先,從教學內容來看,歷史雖然是讓學生去了解過去的事情,但并不一味著教學內容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與今天進行聯系,所以說教學內容需要不斷地創新;其次,在教學方式上,歷史學科需要學習者具備一定的思辨性,教師除了采用合作探究等方式,還可以讓學生選擇論題進行演講辯論,促進其歷史思維和歷史學習能力的提高。
3、開放性
開放性原則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是教師教學的開放性,由于歷史學科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教師在指導學生時要注重對其思維的啟發,以及視野的拓寬,盡量避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其二是學生學習方式的開放性,對于學生來說,學習不應僅局限在教室和教材當中,更多地是要去接觸更廣闊的知識海洋。在課上,除了教材上給定的教學內容,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延伸,激發學生對歷史的探究欲望。
4、探究性
探究性指的是學生教師引導下,通過觀察、閱讀、思考、討論等方式進行探究,最終在印證相應知識原理和結論的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掌握。探究性原則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教師主要關注的應該是學生內在是否產生了學習動機,著眼于長遠發展。自主探究是學生形成和提高學習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掌握正確歷史學習方法,提高對問題分析能力的關鍵。
二、學本課堂實施策略
1、課前的結構化備課
教師要走進教材,進行反復閱讀,針對教材內容對課堂教學中所需要用到的問題進行分類,劃分層次,最后結合歷史課程標準以及學生的實際學情來進行綜合分析,最終生成個性化的教學目標,并提煉出教學中的重、難點。在這一過程中,設計問題可以說是教師結構化備課的核心環節,教師可以參考教材中的引言部分,依據其來對問題進行細化和總結,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例如,在《鴉片戰爭》一課中,教材中的引言暗含著一些問題:戰爭的爆發原因?為什么說這場戰爭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華民族的命運?為什么說它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考慮到學生還沒有接觸世界史,對于英國在19世紀中的發展狀況并不了解,因此教師可以將第一個問題變為“19世紀中期,中英兩國的國情分別是怎樣的?”由此引導學生找出鴉片戰爭的爆發原因,這便是問題的層次化。當然,問題的提出需要依托于史料,教師可以從《乾隆英使覲見記》等文獻中進行摘取。在最后一個問題中,需要學生對本課知識進行深入的探究,因此這一問題的解析和探究也應放到最后一個環節。
2、課中的智慧型導學
除了課前教學方案的設計之外,教師還需要完成在課上的智慧導學。具體來講,教師需要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中,轉變自身角色定位,即實現智慧型引導。首先是思維的轉型,由講授變為引導,注重對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和個性發展的培養,由“一言堂”變為開放性地多元化課堂教學,使教師不再是課堂的控制者,而是師生之間共同圍繞一個問題來進行學習和探究。其次,行動策略的轉變,教師在完成備課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工具單,例如在《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中,教師可以確定本課為“問題解決課”,根據問題解決課的教學流程來看,具體要經歷創設情境,突出目標→預習評價,生成問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問題訓練,小組展示→整理歸納,意義升華等階段。例如,在《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中,第二課時的探究內容可以設計為“宋朝實行的重文輕武政策措施的利弊”,按照流程進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靈活性。
3、課后的評價與指導
傳統的課后復習往往是線性的鞏固型學習,也就是題海戰術,而在學本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課中的問題解決和單元化的回歸復習。具體地,在每一個單元的教學結束后,教師要組織學生一起從單元起點進行回顧;此外,還要幫助學生養成按時間和節點復習的習慣,一般地,可分為3天、7天和15天三個節點,回歸的重點主要是需要記憶的理論性知識。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學本課堂的建構能夠引起教師對學生的重視,改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缺失的現狀,也改變了“多記多背”的歷史學習模式,使初中歷史課堂真正地變成師生共同進步和成長的樂園。
參考文獻:
[1]郭安德.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的實踐研究[J].學周刊,2019(22):56.
[2]辛會.讓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重現生機[J].學周刊,2019(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