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和口語訓練的重要手段。精彩的提問是誘發學生思維的發動機,能開啟學生智力的大門,打開學生滔滔不絕的話匣子,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師生情感的交流,所以說,優化課堂提問必將使師生雙方形成會教—會學,優教—優學,善教—善學的教學良性循環。課堂提問是一種技巧,更是一門藝術,它駕馭著參差不齊、瞬息萬變的學情,制約著學生思維的發展,也是對教師知識和能力的展示。
一、?求異設問,變中求新
同一問題,可從不同側面提出,提出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樣。例如: “王安石變法”一課時,可提問:“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是什么?王安石變法什么影響?”這類問題,因為教材有敘述看起來簡單,容易使學生感到厭煩,難以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但是,如果能提供一些資料,再若一反常規地發問:“司馬光是歷史上一個杰出的政治家,為官清廉為什么上臺后要廢除新法?難道僅僅因為他是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立場?依據變法措施及其影響想想到底是怎么回事?”這個問題提出,學生感到新鮮有趣,思維的波瀾也就因之激起。這樣,既使學生提高了辯證思維能力,又起到了增強學生分析、歸納問題能力的作用。
二、淺處深問,靜中得疑
教材中有些內容,學生似乎一看就懂,處于無疑的境地。若我們從淺處深問, 在無疑處激疑,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上《羅斯福新政》一課時的提問:羅斯福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實施新政的?新政的具體的措施是什么?新政的實施對美國的經濟、對世界的經濟有何影響?這些問題學生表面上看起來通過教材就能解決,但如果在這時設問西方大危機時的蘇聯經濟建設如何(模式和效果)?羅斯福新政與斯大林經濟體制有何區別?(啟發學生分別從時間、內容、影響作比較)。以上提問讓學生“疑難能自決”,這樣就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引起學生探究知識本質的愿望,促進學生思維。久而久之,學生就能逐漸地達到:“高精能自探”的境界。
三、故設障礙,誘導思維
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在提問時,可故意設置障礙。學生雖不能及時回答,但可令其有所發現。例如:在講授完“王安石變法”這一內容后,可如下設問:“王安石變法失敗了,但王安石被列寧譽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這該如何理解?”“王安石變法以失敗告終,而我 們已學過了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他們為什么能成功?”“通過學習了我國古代的幾次著名的改革,對我們今天的改革有何啟示?”這樣,學生的思維不斷地發散、求異、既保持了思維的活力,又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
四、層層設問,步步深入
教學中有不少難點,需分步驟才能解答清楚。這時提問應由淺入深、環環相扣 、逐步引導,以期收到各個擊破的效果。例如:《鴉片戰爭》一節,導入提問“鴉片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后,學生會有多種答案,如清政府實行“閑關鎖國”政策;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英國要使鴉貿易合法化;英國要占領中國的商品市場:“落后就要挨打”等等。經過短暫討論答案集中到“落后就要挨打”,這時提出第二個問題:“中國落后在何處?英國先進在何處?”然后讓學生閱讀課本,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得出下列答案:中國落后在經濟落后、政治腐敗、軍備廢弛,“閉關鎖國”使皇帝和多數大臣愚昧無知。英國先進在經濟發達、技術先進、軍事強大。這時,提出第三個問題:“上述中英力量對比狀況反映出的根本問題是什么?”經過學生發言,逐漸得出一個課本上沒有明確點明的“新”結論,即中國是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而英國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社會制度的落后和腐朽是中國 “挨打”的根本原因。這樣針對學生的實際,教師圍繞“核心”問題,提出一系列層次分明的問題,設計出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層次問題,才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向縱深,加上老師的進一步點撥、引導,學生的思維步步深入,他們很快就得出有關結論,因而這教學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教師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的基本控制手段。準確、恰當、有效的課堂提問能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展示教師的教學藝術,顯現教師的教學魅力,才能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