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苑蘭
【摘要】 ?初中語文老師對文本的準確、到位的理解決定了語文教學課堂的深度廣度和有效性。通過對文本的深刻挖掘,去探究文本中所折射的文化意蘊。以余華的《麥田里》為例,從一個初中語文老師的角度,對如何植根文本,探尋文化之根,談談個人的幾點淺薄的看法,和廣大同行商榷。
【關鍵詞】 ?文本解讀 文化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3-002-02
一堂優秀的語文課,教師首先應該站在文化視角的高度,正確、深入地解讀文本,沒有正確深入的解讀,其他的教學活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師是優秀文化的傳播者,要引導學生在人類文化大廈中尋幽覽勝,去拓展和延伸學生文本解讀的空間,讓學生在文本解讀中彰顯生命的活力,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
“那時候,我家在一個名叫武原的小鎮上,我在窗前可以看到一片片的稻田,同時也能夠看到一小片的麥田,它處在稻田的包圍中。這是我小時候見到的絕無僅有的一片麥田,也是我最熱愛的地方。”這是余華《麥田里》文本的開頭,起筆即彌漫濃濃的鄉愁:身處他鄉的父子,對原鄉的追尋,就像我們教師解讀文本對文化的追尋一樣。游子的根在故鄉,文本的根在文化。
下面筆者以《麥田里》文本為例,探究分析文本解讀的思路與方法步驟。
一、初讀文本,披題入文
文有文眼,詩有詩眼,文章的題目是我們打開文本文化內涵的鑰匙,解讀文題是解讀文本的首要環節。研究文題,從中找到作者的構思方向,找到文章的寫作內容,以及作者的構思意圖和主題表達需要,思考其折射了怎樣的文化意味。
余華的《麥田里》一文,文章的題目很清晰明確地為文本內容的開展設置了一個清晰明確的環境背景,“麥”、“麥田”這兩個具有明顯北方地域色彩、帶有北方地域印記的詞語,很自然地把我們的思維帶向北方,帶向北方那一大片金黃的麥浪之中,由此,我們可以推想,這篇文本的內容或者主題應該和北方在某種程度上有著一定的聯系。細細推敲題目,完成了文本解讀的第一步,對主題的指向有了比較清晰的把握,也對文本所體現的文化意味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認知。
二、走近文本,把握視角
敘述視角是理解敘事性文本的關鍵因素之一,它和文本內容相互依存,反映了作家的創作目的,也是作家主題表達的需要。作家對敘述視角的選擇不僅關涉到文本的藝術效果,也是“作者和文本的心靈結合點,是作者把他體驗到的世界轉化為語言敘事世界的基本角度”,因此敘述角度既體現了作家的立場,又是他對社會現實以及人生意義、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理解相關。對文本敘述視角的思考,為我們更深入的解讀文本時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審視角度。
《麥田里》一文,余華選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以一個少年的角度,使作品的真實感得到加強,作為讀者,自然而然地便會產生一連串的追問,“我”為什么喜歡面食,為什么摯愛“麥田”,對于一個南方長大的孩子,這似乎是一件稀罕的事情,究竟是什么觸動了他如火般的熱情,人物的這種訴求,作者這樣的設置和文章內容、主旨有何關系?它背后折射了怎樣的文化現象。隨著對敘述視角的審視和追問,對文本中敘述視角的個體體驗和內心世界敘述的閱讀中,我們的解讀會更加能走近文本人物的內心世界,走進作者創作的意圖之中,文本的主題和文化情結便會在這種追問、審視、閱讀和思考中走向清晰。
三、深讀文本,解讀人物
要深刻理解文本,除了先了解作者,文本中的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也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和探究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表達作品主題和思想內容的關鍵,但是次要人物形象在文本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他們雖然都只是平凡的普通的小人物,但是他們卻都深深植根于當時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之中。去挖掘他們與自然、與社會、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領悟文本的內在價值和文化意蘊。
《麥田里》一文中的“我”,是一位愛吃面食,愛在麥田里玩耍的少年,麥田是我逃避父親追打的樂園,是我心靈的歸屬地。而作為次要人物的父親,每逢重大節日,必做面食。兒子淘氣時,也會去吃面食。父親其實是借這種充滿儀式感的行為來表達一個在客居南方的游子對故鄉的思念,而他對故鄉的這種深深的眷戀和思念,在“我”的身上得到了延續,在南方長大的“我”卻對面食、麥田懷著深情,這些具有北方意味的符號承載了父子對故鄉難以割舍的深情。面食、麥子、麥田連接著我和父親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背后不僅是父親對兒子的愛,更有父子流淌在血液里的對故鄉的思念。故鄉情,不單是文本中的父子的情感訴求、精神追求,更是一個群體的情感需求、精神追求和文化訴求。由此,人物的文化模式,人物關系背后的文化模式就有了一個很好的闡釋。
四、緊抓物象,尋其意味
文本中的物象,就是傾注了作者的思想與主觀情感的生動鮮明的形象。這些物象有些雖然簡單、普遍,它們不僅僅是處在文本的表層結構上,承擔著傳統意象的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理的簡單任務,它們更多的是與內容有著深層次的關系,并在文本主旨表達上,文化表述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總之,在初中文本解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初讀文本,使學生披題入文,引導學生走近文本,使學生把握閱讀視角,幫助學生深讀文本,使學生解讀人物,和學生一起緊抓物象,使學生尋文本中的意味。
[ 參 ?考 ?文 ?獻 ]
[1]李貴蘭.《簡析小說的敘述角度》《文藝審美批評》第67頁.
[2]胡海舟.《文本解讀必須立足文化的高度》《教學與管理》2016.2,第38頁.
[3]陳思和.《余華.中國小說的先鋒性究竟能走多遠?——關于世紀末.小說多種可能性對話之一》.陳思和,李振聲,郜元寶,張新穎.
[4]余華.《99余華小說新展示——自序》.新世界出版社.
[5]《余華作品集》.南海出版公司.
[6]王躍春.《簡析語文文本解讀的文化性》《文學教育》2010.4,第1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