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
【摘要】 ?江西興國是著名的山歌之鄉,而興國山歌則是一種獨具特色、又飽含客家民俗風情的山歌形式,是我國民間藝術的瑰寶。《興國山歌》剛健粗獷而清新動聽,高亢激越又樸實平易;不僅在當地廣為流傳,而且憑借興國山歌的接地氣使興國山歌傳到了全國各地,得到了全國各族人民的贊賞和喜愛。興國縣也因此成為了“山歌之鄉”。本文以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江西民歌《興國山歌》為研究對象, 從它的音樂特點、歌唱法及歌唱審美等方面來探討興國山歌唱方法上的特點和審美價值。
【關鍵詞】 ?江西民歌 客家音樂 藝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3-163-01
一、《興國山歌》的調式調性特征
興國山歌通常采用的是五聲調式,因為山歌大部分是即興的,所以會出現時值比較短的偏音。興國山歌主要分了徵調式和羽調式兩種。不同種類的山歌用的調式也不大相同。興國山歌的調式調性大部分是讓人感覺朗朗上口的,因為當時的人習慣了欣賞羽調式,徵調式可以說是由羽調式發展而來的。羽調式的興國山歌占了山歌的絕大部分。
演唱中有很多的經過音也是山歌的一大特色,經過音的作用更是即興演唱用的比較多的。樂句“堯舜登基一百年”和“高山崠上開良田”的最后都落在了主音G羽上,而這兩個樂句的跌板處(興國山歌在落韻時結束在主音上,當地人稱之為“跌板”)都用了切分的節奏,并且在音調上構成了小三度,再下行回到主音,使旋律穩定在羽調式上。
興國山歌有時還會有別的調式調性產生,第一小節到第十四小節最后的音都落G羽音時,屬于規整的G羽五聲調式,而后旋律發生了變化,從第十五小節到全曲結束,調式由G羽五聲調式轉換成了G徵五聲調式時,就是典型的同主音的調式交替。以五聲音階為主,以六聲音階為輔;以羽調式為主,徵調式為輔;以單一調式為主,調式互相的轉換和交換為輔都是興國山歌在調式調性上的重要特征。
二、《興國山歌》襯詞的特征
興國山歌最早都是用的方言比較多,在之后的發展中慢慢有了很多首普通話版的興國山歌來適應當下的社會需要。在興國至今還流傳的一句俗話:“兩句唔(不)成古(謎語),三句唔成歌。”因此,興國山歌多為七言四句,在一般4句體結構中是由4句歌詞6個樂句構成。而《興國山歌》頭前都有一句特殊的客家方言中的感嘆語氣詞作為發端語——“哎呀嘞”,這是“哎呀嘞”即是引子又是音樂動機。當演唱者唱出“哎呀嘞”的同時就意味著興國山歌已經開始了。而歌曲想要表述的情感不同,它的語氣音調也不同。歌曲中的襯詞“哎呀嘞”就具有節奏開闊,音調明亮的特點,所表達的情緒也是熱情奔放的,有強烈激動的感情色彩。并且通常來說在“哎呀嘞”的音調中,一定會出現節奏自由包含著全曲最高音的樂段,讓人感受到歌唱者充滿了熱情的演唱。
口頭即興編創是興國山歌的重要特點,民間流傳的幾句順口溜形象地概括了《興國山歌》口頭創作的特點:“開頭一聲`哎呀嘞…'大水拋浪浪奔騰。歌頭一句或兩句,見景抒情即興生…”。這說明了興國人民唱山歌的語言具有非常的即興特征,同時又和興國地方的客家方言結合起來在歌尾之前,有一句呼應語“心肝哥(妹)”,現多稱“同志格”,與開頭的“哎呀嘞”相呼應,“哎呀嘞”是《興國山歌》的重要標志。它們通常由四種固定的音調和襯詞組成,由此構成了興國山歌與其它客家山歌所不同的音樂特色,因而,興國山歌又有“哎呀嘞”的別稱。
三、《興國山歌》的演唱特點
(1)演唱的呼吸與共鳴
《興國山歌》一般使用的方法是快吸快呼,是指在吃驚的狀態下打開口腔,吸氣但不深吸。這種演唱方法適合需要演唱一些明快的節奏的歌曲,帶著興奮的演唱。《興國山歌》在對歌時情緒更為激動下而感慨出來的“哎呀嘞”就需采用這一呼吸方法。山歌歌手們都是看見美好的景色就放聲歌唱來表達自己當時愉快的心情。很多歌唱者就有可能是耕作的農民,他們歌唱起來也是很樸實無華的,帶著濃濃的泥巴味來歌唱,所以氣息更是由情帶氣,用感情來帶動氣息。
根據興國山歌不同的唱法和不同的體裁,它的歌唱共鳴可以分為高、中、低聲區共鳴。
(1)高音區共鳴
如果到了室外需要放聲高唱時,一般會用高音區的共鳴,來達到《興國山歌》高亢嘹亮、激越豪壯的效果,一開口的“哎呀嘞”正是情緒表達很明顯的方式,一般采用的就是高音區共鳴。
(2)中聲區共鳴
指的是自然的口咽腔共鳴。民間歌手經常講的“天堂走音”、“響在喉嚨”所指的就是這種口咽腔共鳴,這是興國山歌中最為常見的共鳴方式,因為傳唱山歌的大部分是興國的群眾,沒有歌唱功底,在中音區用的共鳴是較為多的。但是在興國山歌中耳熟能詳的歌曲也用到了這種共鳴。
如《紅軍阿哥你慢慢走》這首曲子,運用了中音區的共鳴,整首曲子的音調不高,相對來說比較穩定,節奏比較緩慢。一聲“哎呀嘞”道出了阿妹對紅軍阿哥深深地不舍之情和要離別的悲傷之情。
(3)低音區的共鳴
低音區共鳴是用胸腔震動來產生共鳴,低音區的共鳴都是比較渾厚有力的,低沉又清晰的,音區調整的共鳴也會有所變化,隨著音區氣息和胸腔震動的變化也隨著變化,低音區的共鳴有時就像嘆氣一樣自然。低音區的共鳴看起來簡單其實在歌唱技巧上這種共鳴相對其他兩種共鳴來說是難度更高的。歌曲在要用到低音區共鳴時,通常是在一首歌的結束句上面。而低音區作為表達歌曲悲傷低沉情感的演繹上在興國山歌里運用的比較少,興國山歌的根是方言,而興國的方言來唱歌通常都不會整首曲子都是低音的線條。低音區共鳴用的最多的總的來說就是在襯詞上面,比如說歌曲快結束的時候唱的“小阿妹”“阿哥哎”等等就會用到低音區的共鳴。
《興國山歌》充分體現了江西民歌的風格與特色,又是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常具有研究價值。分析《興國山歌》旨在宣揚中國的民族音樂文化,進而傳播民歌的博大精深!